2009 02
看完侯文詠的「死神在酒吧」,一開始覺得這笑話很好笑,
於是哈哈大笑了起來。
這支死神的廣告我沒看過,卻另有幾分熟悉和親切感,
因為我看過好幾次更早期的保險和死神的廣告,
在做平面設計及媒體廣告的女兒說那是公司老闆的創意傑作。
死神在酒吧喝XXX牌的啤酒,因為太好喝了忘了要執行的任務。
我意猶未盡的又重新瞄了一遍文章,
結尾時女主角說:
想到死神那麼悠哉悠哉的在酒吧裡喝酒,
患了三個癌症的她卻在外頭忙得半死,不禁哭了起來。
這回從內心升起的是一股啼笑皆非的悲涼。
在廣告裡,死神被人性化,表面上詼諧好笑,
但,死神應該不只一個吧?否則全世界一天死那麼多人,
一個死神南北半球的奔波,豈不「累死」?
所以一個死神在酒吧,其他死神可是仍很認真的站在崗位上呢。
究竟我們和死亡距離有多遠?
近距離逼視死亡那種害怕與恐懼究竟有多大?
不錯,人是「向死的存在」,一被生下來就朝著死亡前進。
中國人自古以來卻視死亡為禁忌,避談死字,以為不談就不會死;
以為死的都是別人,我呢福大命大絕不會輪到我。
中國人沒有死神的說法,死神意像移植自西方的電影及文化,
中國人只有閻羅王和牛頭馬面,「閻王欲取三更命,絕不留人到五更」,
講死是命定的,逃不了也躲不掉。
我看過另一個西方故事,
敘述某人A 有一天在酒吧遇到死神告訴他明天中午會來帶他,
A匆匆忙忙向朋友借了車子打算向東開五百公里到X州,
這樣死神就找不到他了。
死神後來遇見了A的朋友,問A在哪裡,
死神說:「我就是忘了告訴他明天中午他是死在X州的。」,
談或不談其實都是一樣的。
印象中死神被賦予人性深刻描繪的要屬電影「第七封印」,
死神化身僧侶的模樣,跟主角下棋周旋,若主角輸了就得跟他走,
算是死神在無聊平淡的工作中找到一些變化和刺激,
也戲弄了那些將死的人。
片尾的死亡之舞極富美感及悲涼味道。
不需要三個癌症我們也天天面對死亡的威脅,
戰爭車禍、飛機失事、疾病及衰老每天都在週遭發生,
提醒人們這個肉體之身本就脆弱,
差別只在於到目前為止這些都只是發生在別人身上,
讓我們產生錯覺並努力祈禱拜佛求神下一個永遠不是我。
中國文化裡不也有「行善延壽」的事蹟被流傳下來,
也有很多大難不死的例子,更有昏迷好幾天在鬼門關前被擋了回來,
死亡好像又不是那麼確定,
好像在說凡事都有例外,希望我就是那個例外的人。
發生在自身上的三個癌症無疑更逼真更貼近死亡,
恐懼加上求生的本能
遂期待「死神也許會在酒吧喝醉了漏掉我」是可以理解的。
「還沒準備好」是一般人的反應,
但是怎麼樣才算準備好呢?老了?病入膏肓?
死亡為什麼要準備?我們對死亡積存太多誤解,
倒不如一個十六歲女孩的清明。
女孩說的話其實很有道理,死亡都還沒到,
你卻一直說著談著,表面上是做好準備,
但內心裡卻有一股很大的抗拒在拉扯,像暗潮洶湧澎湃翻騰。
「到那一天我自然不再邋遢」,到那一天再說吧,死亡是會到來,
但在那之前總可以好好的過我們的日子吧!
也或許,
在這兒說風涼話的我正和那年輕女孩一樣缺乏那份「切身」之痛吧!?
* * * * * * * * * *
20210613
新冠肺炎疫情緊張,既想關心最新疫情又覺得不再那麼想
接收太多類似新聞及口水戰,上週五早上就在猶豫間打開電視。
這天,我確實被嚇到了!
首先是,我常去的新光三越中港店有櫃姐確診!
哇!幸好!幸好我有忍住!自從5月2日和女兒及外孫女
去吃母親節聚餐之後,就沒再去過-
蠢動的念頭出現後會思考所有櫃姐是否有很強的道德觀念?
她的背後有以幾何級數串連出來、無法計數…的人…
這些人不知曾接觸甚麼樣的人…
然後,字幕出現:
「欣傳媒 資深總監 林芳怡 呼吸困難,在救護車上往生,
從身體不適到過世不到24小時。」…時,
我確實有被嚇到!
武漢肺炎疫情以來,國外猝死例子不少,
最近台灣也出現幾個例子,
雖然悲痛與難過,但是都覺得與自己無關,
內心裡會害怕與擔心自己或家人染疫,
卻總是存著幾分僥倖的想法。
因為常參加建築參訪團,建築同好介紹我認識了芳怡老師。
之後也在2017年的江南建築參訪團遇見她,
甚至因為我是女單,被安排跟她同住。
雖然貴為欣傳媒的總監,
行程中或往後詢問雄獅旅遊團的Line聯繫,
感覺芳怡老師是個親切、豪爽、不會擺架子的人。
四晚同住期間她如果有另約預計晚歸,
會貼心地提前告訴我免得我等門。
參訪過程中,她讓領隊老師和當地導遊全權做主,
不曾見過她「插話」「干涉」,總是一個人站遠遠的欣賞..拍照。
周五當天,我整個被震撼到,很多熟悉芳怡老師的建築界友人也深感錯愕,
不相信她竟然這樣走了!
不相信原來死神離我們這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