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高雄衛武營文化中心開始興建,就從常到衛武營都會公園散心
的格友家知道,
興建過程也是建築界欣欣樂道,企盼許久的大建築。
可惜從2003年被列為十大建設,一度延宕,
2006年舉辦國際競圖,2007年至2012年之間陸續完成細部設計;
2010年開始動工,2017年竣工,2018年10月13日終於開幕。
* * * * * * * * * * *
從捷運站出來,惹大的白色建築量體果然出現在左手邊,
不過我要先去拍衛武迷迷村的彩繪。
被譽為眾人的藝術中心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座落於高雄市鳳山區,
相鄰衛武營都會公園,基地總面積9.9公頃,其中建物面積共有3.3公頃。
音波式的流線外型與白色波浪的自由曲線,以流暢的弧度滑入地面,
與周遭環境巧妙結合。 官網
上圖 // 官網
荷蘭建築師法蘭韾・侯班以衛武營的老榕樹群為靈感設計,
樹齡過百的榕樹群,盤根錯節、枝枒糾結,虛實互應的景象,
開啟了建築師賦予衛武營具穿透感與呼吸節奏的想像,
整棟建築物讓民眾能四面八方、毫無阻礙的走進場館,
而由廳院屋頂延伸的通透空間,則是向眾人24 小時開放的榕樹廣場,
民眾能夠自由穿梭其中、自在地活動與休憩。
全球最大單一屋頂劇院,量體規模超越台北兩廳院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座落於高雄鳳山,過去曾經是軍事新訓中心,
後轉為都會公園,2003 年時政府重新規劃為藝文園區。
場館為全世界最大單一屋頂劇院,設有戲劇院、歌劇院、表演廳、音樂廳
共5,861席,量體規模甚至超過台北兩廳院。
台灣唯一的葡萄園式音樂廳
衛武營擁有台灣唯一的葡萄園式音樂廳,
其設計結構是讓觀眾席如葡萄園形式般,
以階梯區塊錯落分布,環繞著舞台。這樣的形式可以讓每個觀賞區
(不管買哪個票價)都能享受親密度佳且均質的聲響。
這類型的音樂廳在亞洲除了高雄衛武營,僅有東京三得利廳音樂廳有此設計
(柏林愛樂廳、洛杉磯迪士尼廳、漢堡易北愛樂廳也都有此設計)。
亞洲最大管風琴
衛武營擁有亞洲最大管風琴,共9,085支音管,
是由德國百年歷史的管風琴製造商Johannes Orgelbau Klais所承製,
外觀就像是兩座竹林。
開幕季便邀來世界管風琴天后伊維塔・艾普卡娜舉辦獨奏會。
* * * * * * * * * * * * * *
Allison 當天沒規劃進去欣賞表演,
網路抓了兩張音樂廳照片讓大家欣賞。
改天有音樂廳喜歡的表演一定要去進去聆聽或欣賞表演。
一座無圍欄的藝術中心,不僅有助於氣流流動,
也創造了劇場與生活零距離的空間感。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於2018年10月13日啟用開幕,
積極發展南臺灣的表演藝術環境,成為接軌國際的重要藝術基地。
(官網介紹)
流線型的建築量體 塑造出美麗的黃昏光影
這些美麗的一景一物 或是雄偉的建築不專屬於富豪 權貴...
普羅大眾都可以進來 駐足 欣賞,
想到這些就很開心。
有著大片的綠意圍繞,場館流線型的外觀,
流暢的弧度滑入地面,煞是優雅。
最高興的是發現來自各方的民眾可以從場館四面八方自由進出,
藝文表演中心不再是過往威權時代封閉的表演場地,
而是展開雙臂歡迎民眾的親近和駐足。
感覺…台灣終於跟上西方民主世界的潮流了!
這是戶外劇場
坐落在建築南側,比鄰衛武營都會公園。
以天空為幕,曲面結構從地面延伸至屋頂,並將風向與景觀納入設計思考。
除了坐擁觀賞夕陽絕佳視野,開放式空間更能感受到薰風吹拂。
無邊際的曲面線條與座席,打破一般演藝空間的設計,
是讓眾人欣賞更多元性演出的非典型劇場空間。
很逗趣的裝置藝術
因為場館就在都會公園內,這裡除了遊客慕名前來,
其實更是附近居民來此運動、慢跑及假日休閒的地方,
真的超羨慕高雄人呢!
(可憐的…台中歌劇院規劃之初(有做建築藍圖和模型展覽)
四周本來也有寬闊的綠地…
可惜後來興建變了樣 … 變成建商興建的豪宅高樓…)
有水讓景觀更豐富
頭上的天空有鳥兒機哩瓜啦的吵鬧聲,
一時之間沒分辨出來…
後來才知道是鸚鵡…
發現草叢邊一隻白鷺鷥守候著…
不過焦距只到80mm,所以用了裁切…
拍鳥不是我的強項,依然忍不住狂按快門…
回到場館旁的綠地,一大群鸚鵡或飛或停在桿柱上,
原來是鸚鵡飼主…帶鳥出來放飛…
每隻鸚鵡的羽毛色澤都鮮豔極了
再度走進場館 拍幾張點燈後的衛武營
很喜歡這座藝文中心場館開放的建築設計,與四周的休閒綠地....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當天晚上想要在裡面吃頓美食,
卻沒有找到適合的餐館…
這座被譽為 < 眾人的藝術中心 > 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從建築設計、葡萄園式音樂廳,都展現了「民主/平權」的意涵,
經營上也定位是「眾人的藝術中心」。
暮色中流線型建築昂頭前行的模樣好美
如果你也喜歡欣賞歌劇院建築及內裝,
可以連結進去看看喔!
※那天風狂雨驟-我們在南京青奧會議中心 // 建築女魔頭 札哈 · 哈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