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ite計畫」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
從「建築」尋找其他多元語意或美學的可能性,
透過每年公開徵件,選出一件臨時性建築裝置,
作為結合建築與藝術事件(Event)所形構的體驗式空間,
激發民眾對環境關係的重新感知和關注。
今年共有37件作品參加徵選,經過兩階段評審程序,
由「偶然設計+陳冠瑋建築師事務所」團隊以作品《供霧所》(Mist Encounter)獲得首獎。
上圖 // 官網照片
《供霧所》以施工鷹架、半穿透軟性材料作為構造主體,
透過水霧裝置來回應本屆命題:
「關於工務所的行動研究(In Progress)」
以及美術館即將啟動的空調修繕工程,
賦予不可見的空氣調節為一個可理解的形式。
《供霧所》簡介
在偌大無方向性的廣場上,以一個方正回字形的構築體佇立著,
於夏日陽光浮動照射、風動吹拂中,
隱約看見霧氣從建築體慢慢溢散出,
吸引並驅使人們走入,置身在逐漸濃烈的霧氣中庭,
建築體、民眾都被包圍、消失不見,
又隨著霧氣消退、逐漸顯現,
彷彿濃霧森林一般,經歷了一段充滿時間性的魔幻過程。
《供霧所》,策動一場關於微氣候的藝術事件,
透過水霧使身體知覺展開,賦予不可見的空氣調節一個可理解的形式。
層疊織網構架成為了霧的容器,流動漂移,
邊界清晰而模糊、視界穿透或隱蔽。
在濕潤煙雨的霧錐裏呼吸、在垂懸飄動的織椅上凝視、
在忽而濃霧隱蔽一切的中庭內對話。
可見/不可見、公共性/個體性、自然/人為,
空間層次裡霧氣每一瞬間捕捉的表現與體驗,
都指涉了變幻不定的樣貌- In Progress。
最喜歡的還是噴水霧時的畫面
現場會定時噴水霧 ,
噴水霧前會廣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避免滑倒 .
水霧加上白幔 塑造出迷離魔幻的空間感
亦真亦假 充滿遐想
鑽進尖幔裡做甚麼
原來每座尖幔上方都有一棵植栽
<供霧所>展覽期間透過表演、講座,激發民眾對建築有不同思考與經驗方式。
時間:2017/05/20 - 2017/07/30
地點 北美館戶外廣場
(紫色字體資料摘自官網)
接下來進入美術館看"微光闇影"的展覽
詢問了志工 , 發現北美館 (有進步了! ) 的展覽現在可以拍照了 .
不過這個展覽的作品內容我不太喜歡 ,
除了這個黑暗的房間讓我們可以有很特別的體驗 ,
志工大姊引導我走進去 , 靠左直走...
不過我還是草草結束 , 轉回頭從同一個門出來 .
還是怕黑呀 !
後來看到另一個門 , 好奇走進去 , 看到這一幅畫.... 哈 ! 哈 !
算是倒著走 , 走回剛剛的入口 , 哇 !真丟臉 !
在地下二樓的中庭點了果汁和不錯吃的乳酪燒 ,
悠閒的休息一會兒...
離開時拍了幾張北美館的建築體.
第一次看到北美館的建築就頗為驚艷,這座懸臂飛廊式現代建築
由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監造。
建築物大廳高約九米,為三層樓挑高,以懸臂飛廊之形式,
採「井」字形結體,將傳統建築元素之斗拱堆砌為主體架構,
意在以美術館為文化活水之泉源。
四周牆面設計使用整片玻璃採光,中樞內庭承接自然光源,
光影隨時間移動而變化,顯現出自然生動之特質。
北美館是台灣第一座非宮殿式公共建築,
在還很保守的民國七○年代,就敢於突破。
不但至今仍深具現代感的魅力,其「有機成長」觀,
也仍對當今建築有所啟發。
它背後那一位,具有遠見的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
是已經超過八十多歲的高而潘。
高而潘出身台北迪化街世家,從沒留學歐美,
謙稱「糊里糊塗」念台灣省立工學院(成大前身)建築工程系時,
讀到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建築家柯比意的話:
「建築應該擺脫過去,混合現在的需要而建。」
啟發了高而潘澎湃的勇氣。
他遵從柯比意,擺脫過去中式傳統宮殿造形,
創造出不規則、房間突出的現代線條;
也跟隨貝聿銘,本著需求,忘記造形,
規畫出與時俱進的彈性空間。
管狀結構和柯比意螺旋形的「東京近代美術館」現代概念一脈相承。
四方幾何也因留有中庭而結構輕盈的現代感,就這麼出現了。
路過花博公園 , 進去看看這幾個小可愛還在不在.
街上一景
花博公園裡的環保建築---遠東環生方舟
哇 ! 路邊遇見繡球花 , 而且也有粉紫色的 .
工作人員適巧打開兩扇門 , 第一次知道原來室內也是水池 ,
以前裡面辦活動遠遠瞄過 , 以為室內是水泥地板 .
即使已經走了一天腿好酸 ,
我還是穿過熱鬧的集食行樂商場 , 為的就是尋找"躲進世界角落裡"的小米 !
幸好小米還在 ! 陪著看著天空的小米 坐了一會兒 ,
在這裡結束一日台北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