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倫敦泰晤士河畔的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在2000年的五月落成,現在是倫敦前三名的景點!
很有存在感的摩天大樓
我們走進黑衣修士橋,這是一座橫跨泰晤士河的公路和步行橋,
它處在滑鐵盧橋和黑衣修士鐵路橋之間,
1972年成為倫敦二級登錄建築。 維基百科
上圖 // 網路下載
上圖 應該是火車站 // 圖文不符 --
倫敦泰晤士河的太陽能黑衣修士橋(Blackfriars Bridge)
Blackfriars Bridge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大橋,
太陽能所產生的可再生能源電力,
可以提供這座橋一半的能源需求,
每年可減少超過500噸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從橋墩下方看泰唔士河對岸建築...
前身為河岸的發電廠,當初選址在這邊是看上了廢棄發電廠的空間,
重新設計時以盡量保留發電廠原本的主要結構與建築為目標,
不過為了移除原本結構中的機房等等也是很大的工程!
然而,電廠這一區交通不便,如果要看藝術品,
從聖保羅教堂來的遊客,
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再買渡輪來運送旅客。
於是倫敦政府確定電廠改造計劃後,
馬上決定蓋一座橋來銜接兩岸,
也成就了倫敦 目前另一個最重要的嶄新建築景點 —千禧橋。
不過...我們沒有走千禧橋...
美術館有兩個主要出入口,
最主要的在The Turbine Hall entrance就在河岸邊,
還有一個Blavatnik Building entrance 在 Sumner street,
但一般人幾乎都走第一個入口,
空間很大所以就算人很多也還可以!
下沉式入口設計 廣場腹地有夠大
改建案由著名瑞士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所設計改建,
也就是設計北京2008奧運鳥巢同一組的建築師,
泰德現代美術館於2000年開幕,以浴火鳳凰的姿態展現世人。
據說 Herzog & de Meuron 得到此規劃案的主要原因
是該設計保留了火力發電廠最多的原貌。
進入後的大廳也很驚人…
見識到這就是火力發電廠的規模…
一開始就被眼前的大型室內藝術裝置嚇到
這是藝術家配合展場規模設計出來的…
惦記著前身是火力發電廠…
一定要先看看電廠結構本尊…
要不然看展看累了就不想再走…
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儲油槽大廳」(the Tanks)空間
美術館絕大部分的空間是挑空淨空的空間,
只保留北側的部分為展覽空間,
也能讓參觀者從極具現代的建材所構築的藝廊梯廳裡,
仰望諾大的挑空喘息,尋找古典原建築結構和線條的痕跡,
這些舊空間帶有一種時空錯置的優雅感,
令人完全忘記經歷過的髒亂頹敗時期。
改建案非常成功,不但成為當代典範,
更成為現今倫敦人
和世界觀光客最愛在此流連忘返的觀光據點之一,
上二 段紫色文字載自網路
渦輪大廳(Turbine Hall)
迦納藝術家艾爾.阿納蘇伊(El Anatsui, 1944-)
生涯最具規模的室內裝置作品。
《紅月背後》(Behind the Red Moons)是一組系列作,
延續藝術家以廢棄瓶蓋為主要媒材的創作方式,
悉心拼組了三件垂掛於大廳的大尺幅雕塑作品,
展現一幅由月亮、風帆、海浪、大地與牆,
諸多符號共構成的壯觀圖景。
透過瓶蓋材料上的標誌,隱喻過往橫跨大西洋的殖民歷史,
「探討了人類歷史上攸關力量、壓迫、離散和生存,
所錯縱交織成的複雜面向」。
我其實是看不太懂現代藝術…
巴貝爾(2001)
西爾多·梅雷萊斯
作品靈感來自藝術家兒童時期處於黑暗臥室時常有的體驗。
梅雷萊斯說在他兩歲時,夜裡會從床上看到一束紅色光線
還會聽到類似收音機的響動。
切爾多·梅雷萊斯(Cildo Meireles),
1948年出生於巴西里約熱內盧,
而他的童年時期大多在現代主義首都
巴西利亞(由建築師奧斯卡尼邁耶與盧西奧科斯塔設計)度過。
1960年,他見證了恢弘的「新巴西利亞」的誕生,
這也是巴西歷史的轉折點。
很有趣的互動藝術
只忙著自拍..忘了作品名稱
走過空橋到另一棟搭電梯---
要上去頂樓俯瞰倫敦市區
新擴建的10層塔樓被命名為 Switch House (開關廳),
這個高達 65米的塔樓使泰特現代藝術館展覽空間擴大了60%,
增加了三層展廳,有更多的廳室展示世界各國藝術家的作品。
另外,遊客可以從頂層 360 度觀賞倫敦城景觀。
上去頂樓俯瞰倫敦市區
為了確認上圖所見是不是千禧橋
(納悶為什麼橋上沒有人?…)
谷歌截圖 + 下載網路圖片
千禧橋於 2000 年 6 月 10 日星期六正式開放。
這裏展示的不僅有畢加索、馬蒂斯等藝術大師的巨作,
同時也展出了來自世界各地知名與不知名藝術家的作品。
太多了…不僅無法全部看完...看了也馬上忘記
只挑幾張印象深刻的分享…
聚集了很多人看的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
噴泉
馬塞爾·杜象
日期: 1917 風格: 達達主義 藝術類型: 裝置藝術
媒材: ready-made
1917年,有一位藝術家上街購買一個陶瓷製的小便斗,
把它倒置過來擺放,並簽上「R. Mutt 1917」。
他還將這個小便斗命名為《噴泉》(Fountain),
準備作為藝術品公開展示。但《噴泉》在當時引發爭議,
沒有獲得展出機會。
這位將小便斗視為藝術品、
風格前衛的藝術家名叫杜象(Marcel Duchamp)。
他認為是否親自製造小便斗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挑選哪件日常物品,
讓原有的意義消失,進而創造新思維。
當藝術家選擇一項生活用品,命名新標題,
用不同的觀點看待它,就能賦予它全新的意義。
Allison在寫文時才感覺這樣的置換很有意思…
杜象買來的明明是被命名為「小便斗」的器具,
但是在被取名為「小便斗」前,它其實只是「一堆燒製的泥土」,
第一個使用的人可以任意取個名字,
所以也可以取名叫噴泉…大碗…盆子...
而名字本身只是方便大家..在使用這個器具時有共同的指涉(用途)
杜象這件展出很符合佛法關於本質的論述呢!
(你不是你的名字,身分、稱銜…)
例如「尿壺」不說破也是常被當成很漂亮的花瓶及骨董在收集呀…
空橋上設有階梯,也放置了沙發和椅子,遊客走累了
可以自己移動椅子到喜歡的角落坐下來休息。
或欣賞橋外的風景…
回家前繞出去拍美術館點燈後的外觀
走到建築後面的街道,意外拍到美術館另一側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