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對攝影機時,
想到的本質是透過鏡頭尋回人類本來豐富的愛…」
看完「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
感覺像是「去偶像」的破滅-
「生活的小津」原來也只是個平凡的人,
尤其是讀到他進入華東打仗寄回東京的家書內容,
讓人不知是該恨他還是同情他接受徵召的身不由己。
小津安二郎,
日本影壇巨匠,一生拍過54部片子,
其中 <麥秋> 、<晚春>、<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
為其代表作,身後被追封為影史十大重要導演之一。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形式極簡到拙,
只運用寥寥幾項基本元素,
但是卻可能擁有最多電影名詞:
「榻榻米角度」、「枕頭鏡頭」、「小津式省略敘事」
(易智言)。
女兒就讀藝術學院時,「電影藝術評論」的課程看過
許多好片,回家便會推介給我,培養了我對電影的興趣。
記得當年有看過黑澤明的「羅生門」外,
也看了小津的「東京物語」和「晚春」,
但是詳細劇情就如小津常說的「忘記了!」;
只是依稀記得所喜愛的小津的電影,有著緩緩流動的畫面,
靜謐卻充滿張力,留下濃濃的餘味。
正如小津所說-電影是以餘味定輸贏的。
今年剛好是小津逝世50週年,
除了這本小津的生活散文的出版,在我上網搜尋時才知道,
電影界其實在4月已在華山光點放映復刻的「東京物語」。
錯過了盛會的我在網路上(PC home個人新聞台)
看到一篇寫得非常好精彩剖析非常深入的文章-
「一個人時,時間特別漫長」。
一字字讀著時,一幅幅熟悉的畫面彷彿又被召喚回來-
精采又生動,因此特地下載和大家分享。
當然,
我也想再去租「東京物語」的DVD(如果還有的話)回來看,
想像著自己一邊拭淚一邊盯著螢幕目不轉睛,
尤其如今已是與電影中爸爸媽媽的年紀相近。
《東京物語》:一個人過日子,時間變得好漫長
住在鄉下的老夫妻前往東京拜訪成家立業的兒女們,
由於兒女都忙於事業,無暇照顧老父老母,只好出錢安排一段熱海溫泉之旅,
讓爸媽們去度假勝地走走看看;
可惜度假勝地風景雖美,旅館卻大半住著年輕旅客,
夜晚又是麻將聲又是喧鬧吵雜聲又是那卡西不歇的歌聲,
讓生活作息正常的老夫婦無法安眠,隔天趕忙收拾行李返回東京。
開設家庭理髮院的次女滋子見父母親提早歸返,
忍不住抱怨說:「唉呀,怎麼這麼早就回來,不在熱海多待上幾天?」
父親笑而不答,
滋子接著問道:「熱海好玩嗎?」
母親連忙說:「旅館很不錯、風景優美、溫泉泡起來很舒服。」
滋子說:「旅館是我挑的,當然好囉。既然熱海不錯玩,幹嘛不多待兩天呢?
我今天晚上有一場講座,
剛好由我擔任主講人,晚上忙的很,唉,
早知道該在你們出發前告訴你們這件事.....。」
父母親聽了,心理大概有了個底,待女兒離去後,
母親問道:「那現在怎麼辦?」
父親說:「不如我去拜訪老友服部,想辦法在他那邊借宿一晚,
妳就去跟紀子(媳婦)住一晚吧。」
老夫婦倆擬好主意後,連忙把外出行李快快整好,
老父親邊整理邊說:
「想不到我們居然會流落街頭啊。」,
語畢,兩夫妻不禁苦笑起來。
好喜歡小津安二郎導演的《東京物語》,嘴上笑談生活瑣事,
心底卻是感嘆萬千,無法一言道盡;
上述情節僅是《東京物語》一個小段落,
便將兒女們忙於生活無力照顧父母,
只好私自幫父母安排小旅行,
打算來個眼不見為淨,一方面安慰自己盡了孝道,
一方面免不了產生「出錢等於施恩」的心情。
本以為《東京物語》是一部用兒子與女兒
對待老父母的種種反應,來看日本戰後(二戰),
經濟發展導致父母子女情感疏離的問題(人口外移);
直到劇中媳婦紀子對小姑京子如此描述滋子(京子的二姊)行為,
她說:「人長大離家生活,免不了會跟父母疏離,
滋子沒有惡意,只是任何人都最重視自己的人生罷了,
京子年紀還小不懂人遲早都會改變;
京子不滿的說:「每個人都會改變?就連嫂子妳也是?」,
紀子笑著說:「是啊,我也會改變,
儘管我努力不讓自己變得太多。」;
京子無奈的說:「啊,我真是討厭這些人情世故。」
紀子和京子的對話,
讓《東京物語》不致淪於「百善孝為先/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宣揚之作,
反倒呈現出極為寬大與包容的胸襟,
溫柔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東京物語》裡,有的人還未世故,
觀看事情的態度仍是感性大過理性。
有的人想要親近家庭,卻因為距離遙遠,
導致心裡的掛念遠了淡了,
一如老夫婦的小兒子敬三,面對母親驟逝,
只能不斷感嘆覆訴「子欲養而親不待」;
然而就算老母親多活上幾年,
敬三其實還是會跟父母們保持著一定距離吧。
有的人一心維繫傳統,
卻耐不住心裡不斷高升的寂寞與年紀漸長的焦慮,
一如丈夫過世多年的紀子,雖然桌櫃上仍留有亡夫照片,
卻也不得不也誠實的跟父親說:
「忘記他(亡夫)的日子,不知不覺間也變多了。」
對小津安二郎導演來說,世事終會改變,
不管你/妳願不願意。
戰爭可以改變家庭成員的去留、
經濟可以改變家庭結構分佈、
生活瑣事與人心異動,可以改變一整個家族的親疏關係;
沒有對錯是非,只有不得不接受的坦然。
特此寫下《東京物語》幾個非常有感段落,
做為記錄與分享。
其一,《東京物語》通篇拍來安靜詩意,
很多空鏡、長鏡頭都運用的讓人心情為之悵然,
像是人去樓空,也像親人伴在身旁,卻依然孤單。
電影前半段,
導演不斷捕捉老夫婦同坐窗前或海邊堤防的畫面,
直到片末,老先生一人獨坐窗前,悠然嘆出:
「一個人過日子,時間變得好漫長。」,
便將這對夫婦相伴多年的深厚情誼給講的入木三分,
也勾勒出老人孤寂過日的傷懷。
其二,滋子是片中較為負面的角色,
對待父母難有好臉色、性格自私又實際,
然而導演並未讓滋子流於通俗劇的純粹惡人,
反而透過老父和好友喝醉酒一事,
讓滋子吐露父親年輕時候常應酬、酗酒,
給家人帶來許多麻煩的往事;
後來滋子在母親喪禮過後,忍不住吐露心聲:
「如果是父親先走就好了。」,便有了多重拆解意義,
滋子對父親的疏遠,既是源自兒時不佳的印象,
也是認定父親比母親更麻煩的實際考量。
至於老父親戒酒多年,卻再次喝多醉倒一事,
背後亦有隱情。
父親帶著妻子來到東京拜訪子女,
才發現兒子事業不如想像中成功、
兒女和孫子們都與自己感情疏遠、他和妻子的造訪,
不但未受到誠心歡迎,反像是甩不掉的累贅......;
人生走到這個階段,即使不滿足也無力多做改變;
父親與友人不醉不歸的行徑,
其實是老者邁入生命尾聲,
發自內心傾瀉對生活、
對自我、對兒孫不滿的感傷與哭訴啊!
《東京物語》其實是老母親的告別式之旅(冥冥中注定),
她在拜訪過所有孩子後,才願意安心離去;
讓人感到傷感的是,
影片中唯一一場全家孩子同聚的場景(不包括孫子),
竟是母親喪禮,多麼真實的生活書寫啊;
平常要跟各分東西的孩子們相聚,可說難上加難,
唯有重大日子(婚禮/喪禮/年節),才能難得共同聚首;
紀子那句:「任何人都最重視自己的人生。」,
絕非批判,
而是坦承生活中必然存在的種種遺憾。
!
(本文部分文字摘錄自PC Home 個人新聞台201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