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南迴藝術季 +縱谷大地藝術季」的美學參訪團,
走看了其中幾個不錯的藝術作品外,
其中「池上穀倉藝術館」是我關注多年一直想去看的建築。
池上的田,總是穩穩地舖滿在巍然屹立的中央山脈腳下,
一年之間,順應時序更換裝扮,
時而澄澈如鏡、時而搖曳生姿、時而青綠鮮嫩、又時而艷黃如陽,
年復一年,
在農民勤作耕耘下,餵養著池上人。(文字摘自 台東製造 )
台灣第一座由穀倉改建的藝術館「池上穀倉藝術館」
於2017年12月9日開幕,彷彿是地方「辦喜事」般,
超過300位池上鄉親、貴賓與藝術家踴躍參加開幕活動,
穀倉藝術館的建築之美也讓鄉親讚不絕口。
阿美族頭目林阿貴先生也以傳統的祈福儀式,
帶領族人一起敬告天神大地,祝福池上穀倉藝術館的開幕。
緣起…
池上藝術村開門後第二年,
有感於「駐村藝術家的作品應該有池上自己的藝術館收藏展示」,
多力米公司梁正賢先生主動提供了自家六十年歷史的老穀倉並自費改建,
此老穀倉屬於建興碾米工廠,1940年由梁正賢的祖父梁火照先生所創立。
而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老師陳冠華老師受邀負責穀倉改建,
他帶領學生及大直設計團隊進行規劃設計,
以一年的時間與池上鄉親們一起生活,透過活動、
訪談尋找池上的共同記憶,發現在地的精神、美學。
最後以在地樸實的風格改建老穀倉,
保留原有的木結構再以鋼構強化,並施作屋瓦隔熱,
這是台灣第一個由居民共識凝聚的藝術館。
而改建後的藝術館,梁正賢先生以每個月「一塊錢」
委託台灣好基金會經營管理。
一座六十年的老穀倉成了一座記憶在地的藝術館。
好喜歡建築前面好大片的青苔呀
綠色互相簇擁宛若青苔的綠色草坪讓人看了感覺很療癒
池上穀倉藝術館因過去穀倉的功能, 故較封閉,
利用長廊做為新的穀倉藝術館外觀, 改變原本穀倉的封閉性,
以及作為轉換室內及室外的中介。
正巧遇到席德進作品展,
大家的運氣真好,
畢竟從北部或從中部來台東可是很遠的路呢!
席德進 ─ 歷史就是我們自己
展覽時間 | 2021/09/10-2021/12/12
建築師這樣說
穀倉提供了具有時間感的歷史空間,而原空間用於存放稻穀,
作為一個藝術空間, 需要更多的自然光線、更好的通風環境。
保留原結構, 以鐵作加強結構, 並新作結構將屋頂局部抬高,
1955年,席德進第一次來到台東,這片陽光燦爛之地。
他應該沒想到,
在他逝世40年的今天,我們將他的精選作品,
聚集到池上穀倉藝術館。
作品隨時間洗鍊成經典,也重現在新一代的觀眾前。
這次展覽分上、下兩檔:上
檔展出台灣美術館與歷史博物館典藏中極精彩的重量作品,
包含從1948年橫跨至1980年之間的水彩、水墨、油畫(國美館藏),
以及席德進早期速寫與歐遊時的風景人物寫生(史博館藏)。
下檔將於12月24日開幕,展出極難露面的私人珍藏的席德進作品。
席德進在70年代,寫下了這句「歷史就是我們自己」!
席德進站在梵谷的墓前熱淚盈眶,那是用生命燃燒出繪畫裡永恆的熾熱。
而席德進自己,也以一輩子的畫作,完成了歷史裡的傳記。
感謝所有幫助這個展覽的人,因為對席德進藝術的愛,
使這個展覽得以實現。 _ 策展人 / 谷浩宇
文字介紹摘自 Shopping Design
光線透過架高屋頂 的側邊窗折射進入,
再透過百頁漫射在空間中, 提供自然光, 減少燈光的使用;
屋頂側邊窗能流通空氣,將室內的熱空氣帶出,引進新鮮空氣,
成為節能減碳的空間。
池上穀倉藝術館作為在地藝術館,需與常民生活相連結,
方能形成一個具有在地 特色的池上穀倉藝術館的美學。
// 建築師這樣說
手作木門 木雕作品
拉飛.邵馬(Lafin Sawmah)
受到陳冠華老師的邀請,拉飛_邵馬以手刻木頭的紋路,
完成了池上穀倉藝術館的兩座大門。
Lafin 為長濱長光部落阿美族新銳藝術家。
從土地的故事開始創作藝術,
並與同為藝術家的太太葉海地一同成立「實驗平台」工作室。
漂亮又渾圓的門把
光線穿過木門中間隙縫以及四周縫隙
形成宛如神光照耀般
很有柯比意的風格...
進入長廊後, 依序會看見入口導覽區及圖書室,
再進入展覽空間/表演空間,
空間設計將圖書室及展覽空間/表演空間設於同一面向,
以利彈性使用,控制室及儲畫空間、儲藏室、
辦公室、休憩室等服務性空間則設於東南面, 支援展覽/表演。
剛到達時很興奮的狂拍展覽區的屋頂和邊窗及光影,
最後才靜下心來仔細欣賞也是很棒的入口設計…
好的建築終會被看見
從美術館望出去 正好看見火車經過…
這可是東部美景之一呢
池上穀倉藝術館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
預約電話:089-862089
參觀時間:10:30 – 17:30(週一、週二 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