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Matcha One的美好食光,等候女兒結帳期間
我先走向齊東街正門,
對面綠葉扶疏中掩映著黑色屋瓦日式建築優雅的身影,
加上街旁圍欄石柱上鑲嵌的彩色磁磚,
已經夠讓我好奇了…
加上紅衣女孩的拍照舉動+探頭張望,
更是讓我非瞧個究竟不可。
黑色屋瓦覆蓋下呈三角形的山牆,均以木柵格裝飾覆蓋。
邊走邊拍來到正門,悄悄溜進去以為只能拍拍外觀,
瞥見「歡迎參觀」的牌子,
驚喜原來可以入內參觀呢!
映襯和風建築屋頂所鋪設特有之黑瓦與屋脊裝飾
之各式脊瓦與鬼瓦,顯得樸拙可愛。
(推門進去,玄關處脫鞋才能入內喔)
一眼望過去就感覺是很幽靜的地方
日治時期稱為「幸町」的此區,
約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
興建起大量日式宿舍群落建築供作官員使用,
因此稱本區為幸町職務舘舍群。
二戰後該日式宿舍區由臺灣銀行接收,
轉作銀行長官居所。
2009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建築師孫啟榕先生,
開始修復齊東街53巷11號古蹟…
及金山南路一段30巷12號歷史建築(臺北書畫院)之工程。
其中齊東街53巷11號(臺北琴道舘)的建物設為市定古蹟,
係因其保存狀況較佳、形制也較完整。
建築內、外部空間仍保留原有特色,
是日治晚期官舍之代表作品。
古琴發展歷史可追溯自遠古時代,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絃樂器,
古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四藝「琴、棋、書、畫」即以琴為首。
「琴道」內涵廣博精深,實為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
2003年11月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感覺整個布展井然有序,
能引發參觀民眾的好奇心,
讓人想要進一步多了解「琴為何物」呢!
結合書法藝術以及詩詞歌詠,
令整個琴道館變得很文學!
很氣派的空間
右方的床之間 Tokonoma
即壁龕,又稱凹間。通常是位於房間最深處的牆邊,
設有高於榻榻米一階的木質地板,
通常是裝飾優雅的空間,牆上掛著掛軸,
地板擺飾著講究的花器,插著時令花藝。
也許是少了商業空間...例如販賣咖啡或小物等
讓整個空間更顯餘裕與寧靜...
單純的參觀讓人感覺很舒服…
行走其間我也漸漸放慢腳步...
變得優雅起來….
希望這種「空」的感覺不會消失,不會被移作他用…
讓日式建築的優雅與寧靜永遠被保留下來!
走入後方的庭院綠意掩映,院內種有五、六層樓高的白臘樹,
另有多棵臺北市受保護樹木;
院前一株近百歲芒果樹,
後院另一株見證八十餘載興衰之柿樹,
入秋結實累累,
好喜歡台北琴道館這棟日式建築與庭院,
不管是修復後的建築或是室內布置,
悠游其間都讓人感覺舒服和自在,
不得不說負責修復的孫啟榕建築師很厲害,
負責管理及布置的單位也很用心!
是我近幾年來在台灣看過的幾棟日式建築中最喜歡的一棟!
訪客平日來到這裡可以欣賞老房子、
看古今琴文化展覽之外,
還有機會聽到琴人彈琴;
體驗與琴相關的雅事如品茶、插花、賞畫、
焚香、書法、練拳等活動。
地基架高
為了因應台灣潮濕氣候,所以屋宅都會抬高用以防潮;
比較特別的還有窗台下的氣窗,
也是為了散發濕氣而增添的設置。
真羨慕台北人還保留著這麼棒的老建築,
想來隨時就能來!
臺北琴道舘 (免費參觀,入內需著襪)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 10:00~18:00(入場至17:00)
台北市中正區齊東街53巷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