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說遠不遠,就在隔壁縣市,隔著烏溪與台中相鄰。
說近卻也不近,自己開車上高速公路是很快,
但是要費心四處找停車位…
搭公車居然要1個小時20分鐘,
因為附近就有公車到彰化,比起搭火車還要轉車方便一些。
其實曾去過幾次彰化,包括八卦山大佛,帶兒子去南瑤宮拜媽祖,
齋僧大會也曾去幫忙過…
雖然很想去拍彰化火車站的扇形車庫,
卻遲遲未能成行?
算一算至少20年沒去彰化了呀!
這次是因為女兒說她帶孩子搭公車去彰化玩,
讓我很心動。
上網搜尋彰化景點,
居然出現的都是鹿港或是田尾的某某秘境咖啡廳之類…
幸好之前看過電視「鐵三角」介紹彰化的一些文創景點,
臨行前又把南瑤宮排進口袋…
順便去拜拜媽祖吧!
也恰好「彰化肉圓不也很有名嗎?」閃進腦海…
於是…公車搖呀搖…到彰化已經中午12點了。
* * * * * *
糟糕!竟然忘了問司機回程在哪裡搭車,
肚子即使再餓也要先搞定回家的路…
轉進身旁的彰化客運站…正在吃便當的濃妝女人
沒好氣地回「這裡是彰化客運!」,
然後…低頭繼續吃她的飯…
啊!彰化人都這麼不客氣呀?
想必這就是「吳家祠堂」
可惜並沒有進一步確認醫生巷到底在哪裡...
打開手機Google Map 查了成功路的北門口肉圓,
不擅用的我原地繞了幾次…算了,還是問人比較快!
幸好,之後被我問路的幾個人都很熱心指點方向!
北門口肉圓,外酥內軟,經過油炸的皮口感酥脆,
內餡包括有1/4的滷蛋和切塊的肉塊,
之外沒有其他拉拉雜雜的調粉或蔬菜,
是很純粹的肉角…
好奇的是肉圓皮經過油炸後瀝乾,
並不像台中的知名肉圓留著一層油,
北門口肉圓吃起來一點也不油膩,
真讓我長見識了!
湯品不敢吃龍骨隨湯,於是點了豬肚湯,
附了一團圓圓的東西,進到口裡…呃,
是蒸蛋ㄟ ,好吃也很特別!
填飽肚子離開時,店外的排隊人龍更長了!
接著是南瑤宮…
還是問人比較快!
女孩聽說我要用走的有點驚訝,
男生倒熱心的指引我直走到底再右轉…
* * * * * *
又見排隊隊伍
是數一數二彰化知名的
「彰化三寶-貓鼠麵、肉圓、爌肉飯」之爌肉飯啊
這些排隊人龍想必是慕名而來的遊客…
直走這條路正好是永樂街,地上鋪了漂亮的磁磚…
街道上方也掛著五彩繽紛的手繪燈籠…
嗯!元宵節剛過呢!
這些燈籠很壯觀!
尤其在慶安宮前面橫直交錯煞是好看!
甲文青!假文青? 呵…呵…
果真路途遙遠,尤其右轉之後走在省道上,
陽光熾熱…有點辛苦…有點懷疑到底還要再走多久?
甚至快要到了還跟看起來是在地人的阿桑問一次…
比起大甲鎮瀾宮或是鹿港的天后宮,
這一天的南瑤宮顯得好冷清!
南瑤宮初建時地僅10坪,
於1802年重建,歷經增建及整修至今也有220年歷史了,
現為3級古蹟。
因為走過來時實在累壞了,
參拜完畢,還是叫了計程車回到長安街…
目的地是小西街區
彰化火車站前中正路以東,長安街、陳稜路、
永興街一帶便是名勝一時的小西特色街巷。
* * * * *
日治時期,彰化市區改建計畫,拆掉了彰化古城,
將市街改成棋盤狀,再加上縱貫鐵路的通車,
面對彰化驛站的小西街區,生活環境起了變化,
整條小西街截成兩半:小西街的街口為今日的「長安街」,
另一半的街道更名為「小西巷」,
「小西街」遂成了居民的獨特記憶,失落在行政地圖之外。
在1960年代時,小西街是彰化布業集散地,
與臺北市迪化街、臺南市大菜市,稱為全臺三大布市,
全盛時期成衣加工、批發百貨、旅社酒樓林立,非長熱鬧,
後來漸漸沒落,
近年來復古懷舊風潮興起,有越來越多人投入文史保存,
在地的小西人陸續成立了「小西文化協會」、
「八卦會客室.半線交流道」等組織,
也漸漸引起大家的注意。
如今,「小西街」的熱鬧風華雖不若以往,
但在其狹小的街巷中,卻蘊含了人文風貌、產業滄桑、庶民記憶。
如果慢慢走進小西街的巷弄中,會發現猶如走進時光隧道,
許多小西居民在巷弄中,展現台灣人的生命力,
透過現代生活來演繹過往的歲月,這是小西存在的人昧。
路過紅葉旅社…可惜沒有開門…
或者是需要事先預約…
送錢錢鼠爬呀爬進小西街的商家
巷弄裡的小西街區一瞥
彎彎曲曲的巷弄蠻有探險趣味
這一頭進去 分好多岔路 不是我想找的愛治文具店
又走回頭
看到一本書店 想說待會兒再來,
不意在愛治文具店待太久…又被我忘了…
「青青的島」大門深鎖,尋尋覓覓唯獨不見「愛治文具行」…
76巷重新走一遍…
終於在巷子底 (或許該說是巷子頭)找到了,
原來她就在摩斯漢堡旁邊。(下回分享)
喜愛文具和卡片以及旅遊筆記本的我,
像掉進宛如無底洞的寶窟 久... 久... 久...走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