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2次和女兒帶著外孫女到台中兒童藝術館玩,
後來委託營運停擺,多年不見居然變成纖維博物館。
以前是開車停到大里運動中心的地下停車場,
這次搭公車下車地點是中興路的活動中心,
繞過庭園,看到變身為纖維博物館的不同建築面向。
中興路的活動中心 背後就是纖維博物館的建築
不過當時完全沒有概念 ... 問了在活動中心的居民才知道要繞道公園
到勝利二路的大門口...
公園裡好幾棵像鳳凰樹的大樹開著美麗的花、
葉子像鳳凰樹,可是樹上的花朵卻不是鳳凰花呀!
2018年10月落成的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大里區大里運動公園內的公立博物館,
也是臺中市政府成立的第一座市有博物館。
是以臺中的編、結、織、染、繡為主題,結合工藝與藝術的博物館。
這裡也種了不少棵小花紫薇,這棵盛開的粉色的花特別漂亮。
除了粉色 桃紅色還有白色的喔!
勝利二路的大門口,石虎戴著大口罩很有現實感呀!
大門口的公車站牌候車亭是用藤編編織頗有特色。
* * * * * * * * * * * * * * *
縫隙是由 Fenko Catalysis Chamber 鳳嬌催化室操刀的纖維藝術展
紙張雕塑廊道
這次是在網路上看到「Aperture 縫隙—紙的無限想像特展」
訊息,被這一張照片所吸引過來。
「Childhood童年」區則以揉皺紙感形塑時空隧道,
引導觀眾回顧流轉千年的紙藝之美。展演當代紙材的多元面貌。
在這裡可以看到各種紙張工藝,例如紙雕玩具,民俗物件,
特別的是也同樣展示造紙術未發明前,
人類以甲骨、樸草也子等自然材質做為紀錄使用的非紙素材物件。
「Aperture 縫隙」透過紙張與人類之生命軸線,
引導人們穿越縫隙,回到生命之初,隨生命呼吸、流動、死亡,
一同見證「胚胎」、「童年」、「成熟」等生命歷程,
喚起紙與人的連結,一同進入感知紙張的細微時空,
解構時間與文明之框架。官網
網頁上有介紹其他藝術家參與的關於紙的展覽,
可惜當天或許是展場布置或更動圍起來,
無緣見到。
視聽空間—活動緣起及介紹
纖維牆是個戶外空間,介紹各種來自大自然的纖維類別與使用。
光看纖維牆的展示有點單調,
感謝值班志工大姊很熱心主動為我解說(當時只有我一個參觀者),
讓我在觀賞之餘更認識到來自動物或各種植物纖維製品…
因為光看成果根本想不到它的本來真面目…
很常見的樹葉,第一次知道它叫構樹…而且用途廣泛…
因為志工的解說,我才分辨出橢圓形是常見的蠶絲,
另一個「平面」形狀的竟然也是蠶絲…「平面蠶絲」
好像蠶吐出來就是平的形狀… //上圖
1樓展廳、大廳、纖維廣場
看完小小空間的纖維牆,個人感覺這樣展示太單薄了,
如果能把志工解說的知識用照片和文字擴大展示出來,
甚至把植物的原來形狀,
採摘後的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加工過程都能有圖片的說明,
感覺展覽會更豐富也更能引起參觀者的興趣。
加工圖片竟然只此一張!!
看過某些博物館甚至還把加工機器擺出來喔!
二樓的
「華麗派對:纖維工藝的生活時尚」是常設展,
感覺有點訝異!展出也是有點空洞…,
也許我的期望太大吧!個人感覺與其讓這麼大的空間浪費掉,
不如把纖維工藝博物館的主調放在這裡全面完整的展開。
那些華麗的衣服投射設計就免拍了…
纖維博物館二樓有一家可艾比咖啡廳,也提供餐點。
點餐時有點提心吊膽深怕踩雷…
後來發現除了放了罐頭酸筍這樣東西很奇怪之外,
唐揚炸雞炸得很酥脆味道也不錯,
咖啡也有基本的咖啡香,算是好喝的。
因為有提供親子做披薩,咖啡廳空間很大裝潢很簡單,
但是保留整片大面窗... 旁邊的大里運動中心可以一覽無餘。
電梯和咖啡廳之間很特別的吊燈
離開前回到一樓的賣場…也是很大的空間…
天然工坊之類..
Allison在京都買過茜草染的提袋零錢包等,從此很喜歡草染的織物。
這裡集合展售好幾位草木染的藝術家作品…價錢算平價,
很可以敗一下…
這些都是草木染
台階上方的天井圍出了一方藍天白雲...看出天氣很熱吧...
漸層的舖石子圖案很吸睛呢
意外遇見的彩虹河灣
離開時才2點多,大太陽下
從勝利二路的大門口走回中興路站牌搭公車到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