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日本建築世代,從出生於1913年的建築巨匠丹下健三以降,
第二代建築師有槙文彥、磯崎新和黑川紀章,
接著是1940年代出生的安藤忠雄與伊東豊雄,
其後登場的第四代建築師,
以1950年代出生的隈研吾和妹島和世等人為代表。
1964年,日本東京首度取得奧運主辦權,
由丹下健三設計奧運主館「代代木競技場」,
宏偉的建築造型及其流洩的光影,觸動當時仍在就讀小學的隈研吾,
他甚至經常從橫濱老家搭乘電車前往巡禮,
這也成為他未來走上建築之路的契機。
半世紀之後,隈研吾拿下2020年東京奧運「新國立競技場」的設計案,
並貫徹他所致力的木造自然建築,著實別具意義。
隈研吾建築生涯「失落的十年」1990年代,
他全心打造鄉間的三個建案,
也是為2000年的隈研吾以弱建築重返日本建築界奠下根基。
20190627 結束奈良美智美術館的參觀後,
我們來到那須歷史探索館。
那須探索館以玻璃為介質,區隔現在與過去。
主館是以陣屋里門、土牆廠房和展示館三部分構成,
分別代表著不同時代的建築,
也充分表現出隈研吾所謂「死亡建築」的探索。
(摘自行程手冊)
反混凝土、反箱型建築。
「死亡建築」想法,混擬土建築是一種無法重來的建築,
木造建築可以不斷修改、破壞、再修改,
是一種「持續死亡」的建築。
(By 隈研吾)
拍一張新鮮的迎接令和元年的海報
薄到可透光的木質板子用在牆壁也用在天花板
最喜歡底端的玻璃落地窗可以納進戶外的風景,
隨著四季變化而有不同風采。
而且也讓內部空間更形開闊。
美麗得像一幅畫軸
這是出口,聽說這一扇門是和紙做的。
集合前有些時間大家都跑來後面的庭園,
聊天拍照…
石頭美術館 STONE PLAZA
就在路邊. 對面還是個加油站 十分低調的 混在街道中.....
現在看起來…嗯…有點像蘇州庭園呢!
先到先贏先拍個過癮… 好久才等到空景呢!
原來經營採石場的白井先生買下一片土地,
包含當地芦野時所幹的舊穀倉。
白井先生委託建築師隈研吾改建以石頭為主題的藝文空間。
隈研吾以當地居民常用的倉庫造型「石藏」作為建築本體。
並且以水影柔化石造建築的剛硬。
同時以精湛的技巧,利用格柵「石格子」減輕了石牆的厚重。
最終,完美融合了傳統與現代,
充分展現材料運用技巧。
石之美術館成了隈研吾在枥木的另一代表作。
(行程手冊)
到了石之美術館大家突然活過來似的,
拍照取景沒有停歇…那須歷史探索館似乎比較無趣些…
水色 倒影 相映成趣 …真的很漂亮呢
館中井然有序的石砌與水池,從不同的角度看去,
散發出不同的美感,
有時一片綻藍的水庭映照石倉庫,
有時是一片線條獨特的石組牆,明亮搶眼。
因為業主給的經費有限,幸好他願意提供人力和自家就有的石材,
這麼漂亮的石格子或是石製燈具都是拜
白井先生工廠裡有著精湛手藝的石雕師傅所完成。
要不是太重…也想扛一個回台灣…
展示 收藏 的石板
也是石材展示室
「石頭美術館」主要的建築材料就是芦野石,
也可以經過雕刻加工後作成佛像、石碑等物品。
來到小小的和室…差點錯過…
原先以為展示的會是粗曠的大小石頭,
來來回回走了一圈二圈,發現展示的石板或石製品或是石材並不多,
倒是隈研吾充分運用了庫藏的石材最為建築體,
巧妙的展示出原來石材也可以削薄透光,可以做為燈具,
可以層層疊疊前後堆疊出石牆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