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每一棟建築的外觀立面有一種奇特的建築美感,
一棟棟建築相互間的布局也是精心設計過,
有集現代城市與山水園林建築為一體的感覺。
三月柳樹新綠 纖細的枝條宛如薄紗輕罩
30棟校舍皆以數字編碼
地上鋪以白細石帶有禪意的小院內 ,
有一株櫻花 , 花已謝落8分 ,
滿開時應該很美 .
參觀建築有點嚴肅...
即使是偉大的建築也有搏君一笑的畫面 – 白色是菸蒂頭無誤 .
文字是使用寶特瓶拼成
不規則的幾何式的房屋、流線型的屋頂,,
不同尋常的建材,
反傳統的設計理念卻又表現出傳統的中國元素。
不對稱、不等距,既隨意又刻意、既粗糙又精緻
的建築手法與細節讓人感覺既新奇又震撼。
感覺出這校區校園有夠大了吧!
處處可見中國園林框景 借景的技巧
等候 .....
象山新校園
或許是中國傳統與現實激烈衝突中誕生的另一種「烏托邦」,
30座大小不一的建築平靜的沉浸在中國南方平緩的山水之間,
這裡流動著5000個藝術學子的青春、激情、沉思與夢想,
昭示著一條通往人們內心深處的返鄉之路。
建築學院學生實習 -- 砌磚實作作品
校園內 水塘邊 到處可見的學生藝術創作作品
遠拍隈研吾設計建造的民俗藝術博物館
王澍的其他建築 :
作為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永久會址——
「烏鎮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
建築風格兼顧了傳統江南水鄉的特色和現代建築理念。
洞橋文村是王澍的第一個農居房項目。
還有五散房 ,寧波美術館,垂直宅院—錢江時代…....
**************************************
※ 隈研吾「民俗藝術博物館」 // 2015年
看完象山校區好幾棟建築,走過油菜花田及水塘,
校園內開放市民進入休憩 運動 野餐
住在附近的人----爺孫三代一起抓蝴蝶
梁老師帶領大家走往象山校區裡後方的山坡,
這裡
便是隈研吾所設計建造的民俗藝術博物館的所在。
博物館原本是一處山坡上茶園,
在建築師隈研吾的設計下成了一座可從地面上感知得到的博物館,
各樓層沿著坡地起伏形成了連續的空間,
從上往下縱看時就如同是漣漪式的黑波浪浮沉在山坡上。
民俗藝術博物館隸屬於中國美術學院
慕名已久 -- 終於親眼看到由一片片不銹鋼索鉚固定著瓦片
的現場 , 令人 大開眼界 , 嘖嘖稱奇 !!
其實我很好奇 ,
為什麼既是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所承攬設計建造,
怎地重複了王澍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使用的廢棄瓦片這個素材呢?
難怪我會錯以為也是王澍的作品。
當然可以明顯看出這些不鏽鋼索鉚固定的瓦片 ,
只是裝飾性外牆 ,
裡層其實還有強化玻璃擔綱真正的防風防雨阻隔功能 .
< 因為建築量體太大,瓦放上去太小不好看,
厚度也不均勻,
加上必須考量到風吹可能會掉落,
最後用的瓦是專門為民藝館燒製的。>
(Archicake daily)
繼續往左邊走 才會看到正門
可惜美術館裡面正在舉辦頒獎或是評鑑大會
雖經交涉仍不便入內參觀
網路下載兩張室內照片讓大家看
上圖 // 室內坡道 下圖 // 外牆光影效果
原來....博物館此一深具特色-- 的--不銹鋼索鉚
固定著瓦片組合而成的外牆表皮,
是要呼應當地人們記憶中鳥瞰村莊時青瓦連綿的景象,
同時也可控制強烈的斜曬陽光。
走上也是瓦片鋪成的階梯,
眼前豁然開朗,所見即是隈研吾所複製的
當地人們記憶中鳥瞰村莊時青瓦連綿的景象。
而屋頂、樓梯所使用的尺寸不一的瓦片正來自當地的傳統房屋,
某種程度上也達成了環保的考量。
在建築師隈研吾的「負建築」概念下,
民俗藝術博物館可說是消隱在自然的山坡地勢中。
(介紹資料載自網路)
中午在水岸山居用餐...
坐落在中國美術學院內的水岸山居酒店,
也是由王澍設計。
水岸山居酒店最大特色便是採用了土牆作為主要的建築構造。
資料中記錄王澍曾說:
「杭州城裡以前有大量建築是用生土的,現在已經拆得差不多了。
南山路以前整條路上都是土牆建築,現在只剩下西湖大道口上一棟。」
於是,他在現代建築中採用傳統的夯土材料,
也為了這棟建築而特別研發出適應現代建築條件的土牆技術。
如同上面的疑惑 ,
反而是這些粗曠的木構屋頂帶有隈研吾的影子,
畢竟這是他慣用的素材和設計啊!
( 知道的人麻煩請指正 , 謝謝 !)
離開了,再回到參觀的第一棟建築,
午後的陽光投下了美麗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