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我們來到神戶 , 穿過住宅區來到
竹中大工道具館參觀.
低調的入口,小小的招牌融入和風庭園中。
竹中工務店,總公司設在大阪,
是日本五大建設公司之一,
竹中工務店的歷史可追朔至1610年,江戶時代。
1984年為了保存與推廣木作大工道具,成立了竹中大工道具館,
是目前為止日本唯一的木作大工道具展覽館。
2014年木作大工道具館移至神戶六甲山神戶車站旁。
新館隱身於神戶市街的住宅區裡,門面低調。
主館在地面上的不多。地面主要為庭園。
大概太喜歡這座雅致的和風庭園吧 ,
不知不覺拍好多照片.
博物館的主體分別是地上一層及地下三層,
地下的面積比地上大得多,
這是竹中大工道具館相當特別的一個地方。
為了將陽光引進位在地下的展覽空間,
館內設計運用挑高天井和迴廊,直接讓自然光穿透玻璃導引到室內。
上圖 // 網路下載
上圖 // 網路下載
階梯由整片的白橡木打造,運用懸空設計營造出輕盈纖巧的視覺。
圖 // 木構屋簷
展覽廳內馬上吸引人注目的,是樹立在挑高空間中,
兩層樓高的八世紀屋簷模型,
西村副館長說:「平常看到寺廟或古蹟中的屋簷,
因為距離的關係感覺不出實際的大小,也無法觀察細部,
所以我們特別打造這個模型,
讓大家可以看到每一個構件的實際尺寸,
還有完全不用釘子的純卡榫構造。」
樑柱和屋簷中間的結構中國稱之為「斗拱」,
卡榫的角度和尺寸都必須非常精準,
加上細緻的弧形,完整呈現大工職人精湛的技術。
(文字摘自網路 // 見學觀察家:品楨設計‧陳膺信總監)
大工道具一開始是由中國傳到日本,
但受到氣候、環境、使用習慣等的影響,
日本逐漸發展出獨有的大工文化及道具系統。
圖中為中國傳入的雙人操作大鋸,
及日本改良後的單人用大鋸。
大工道具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來到十七世紀江戶時代,
工具越來越細緻種類也越來越多,專門部位用的道具也因應而生,
例如製作拉門的軌道,就先需要用繩墨畫線,
然後切割、粗刨、細刨底部、細刨軌道兩側等,
每個步驟都有專門工具,工不厭細。
明治時期西洋道具漸漸傳到日本,像是螺旋鑽孔器等,
讓木工道具越來越多元化。
累積而來的成果有如百花綻放一般,在二次世界大戰前達到高峰,
在當時要蓋出一棟完美的木建築,
每位大工職人要擁有179種道具,光是刨刀就有40種,
鋸子有49種。
(文字摘自網路 // 見學觀察家:品楨設計‧陳膺信總監)
整理這篇圖文時,
我正在看主題為工務建築的連環漫畫 " 匠三代 " ,
除了感覺很親切 ,
比起當初參觀時懵懵懂懂有了更清楚的概念 .
來到這裡還要參觀的重點是
以現存於京都大德寺玉林院的
茶室「蓑庵」為範本之1:1構造模型的「一滴庵」,
主要觀賞其實際木構狀態並且親身體驗實際尺寸的空間感。
(我還以為體驗活動是在茶室喝茶 ? ? ? ? ? ? )
從建築到文化,和風美感具體而微的凝縮成三疊榻榻米大的茶室。
不斷地按快門而捨不得離開
可見這間茶室構造之精緻與優雅...
不同木材刨出來的木片也不一樣喔
還有 , 好的刨刀才能刨出如圖般透明的木片呢 !
除了大工道具的展示外,館內還展出日式工藝之美,
竹子所建成的茶室、組子(細木)屏風和拉門,
與富有審美情趣的各種造型拉門把手等。
甚至還有著名的大工道具鍛冶匠師的作品及生平介紹,
打製鐵製道具展示
讓參觀者實際體驗拆解的木作
這種手工製作出來的木作的密合度,
比起現今流行的機器製作出來的密合度牢固許多喔 !!
上樑儀式
室內洋溢著柔和溫暖的自然光。
而面對六甲山的那一面,館內更貼心的準備了很多不同設計的椅子,
不但提供參觀者歇息賞景
也讓張張賞心悅目的精緻椅子 愉悅心靈。
在這個講求快速和立即的社會中,大工職人依然堅持著慢工出細活,
這指的不僅是細心的完成每一個木工環節,
也是指培養一位合格的大工職人,所稟持的態度。
隨著時代的變化,純木造建築已經越來越少,目前除了部分的住宅案之外,
大工職人主要的工作為寺廟及古蹟建物的維護。
大工的需求雖然式微,但是仍有一小群人堅持著傳統,
竹中大工道具館希望透過木工道具的展示及相關活動,
讓更多人能夠認識並推廣這項具有歷史的悠久工藝。
(文字摘自網路 // 見學觀察家:品楨設計‧陳膺信總監)
回車站前的停車場路上
*************************************************
神戶六甲山新地標-六甲枝垂自然體感展望台
接著我們前往體感自然的瞭望台---六甲枝垂
這是2010年夏天誕生的神戶人氣新景點,
標榜全景觀覽360度體驗六甲山千萬夜景,
以及欣賞六甲山四季變幻風景的體感型展望台。
外型支架彷彿枝垂櫻般由上而下垂墜,
鏤空的遮罩式建築成為當地重要地標與景點。
外型支架彷彿枝垂櫻般由上而下垂墜,
鏤空的遮罩式建築成為當地重要地標與景點。
由目前深受關注的建築師三分一博志而設計.
盛夏、通過在瞭望台的內部的冰室 ,
坐在室內的長椅上 , 可以親身體感到涼爽的滋味。
以為瞭望台內即將關閉,一個人莽莽撞撞往前衝,
摸黑進入…
待大夥進來, 打開電燈,豁然明亮才看清楚冰室的內部。
冬天如果氣象條件符合的話 ,
外觀的垂枝框架上將凝結上軟霧凇 , 構築成一個幻想的世界
不知道掛這麼多串串手錶是啥意思
王老師解說:
瞭望台的核心是一間可讓人們休憩與展示的空間,
略陷於地層下方。
在冬天,地層下方的包覆可以幫忙空間的保暖,
夏天則可以透過兩側冰塊儲藏室輻射出來的冷空氣降溫,
確保室內氣溫宜人。
儲藏室的冰塊是冬季時把山上的降雪擠壓到儲藏室而形成的。
哈... 哈...
原來瞭望台不只是外表的炫奇,
內部還有玄機...
這座2010年夏天誕生的神戶人氣新景點,
標榜360度全景觀覽 六甲山千萬夜景,
平時也可欣賞到六甲山四季變幻的風景。
來時... 迂迴的山路,車子行駛過好幾個髮夾彎,
有點暈車的我在車上趕緊補吞一粒暈車藥。
到了山上,氣溫急降,好冷好凍。
卻發現這夕陽為我們留駐,從進去瞭望台到參觀完出來,
夕陽依舊在。
夜間推出的特殊打燈活動
「六甲山光的藝術之美2014 Lightscape in Rokko」,
讓夜晚的展望台更具可看性,
而且隨著四季改變燈光花色,
不同的時間前來都可擁有不同的感動。
不拍夜景的我看到這一幕也好感動,
不拍的心有些動搖呢!
真是大豐收呢!
除了欣賞到美麗的夕陽,還看到瞭望台的燈光秀,
旁邊的六甲山千萬夜景也慢慢上場,
雖然又冷又凍,
還是忍住....多看了好久,才躲進溫暖的賣場!
六甲山千萬夜景 越夜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