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建築去看墓園很怪嗎?
2013年9月Allison也分享了去斯德哥爾摩自助旅遊時去看的
一座坐落在森林裡,
199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美麗墓園;
如果你依然對墓園忌諱,那就跳過本篇吧,
不過這樣你就會錯過一睹根本沒有墓園的死亡哀嘆與恐懼氣氛,
代之以優雅如詩的建築的機會了!
建築如詩
史卡帕在辭世前的演講中被問到:
「你覺得建築是否稱得上是詩?」,
他引用萊特為例 回答「當然」。
這句話與他未完成的建築一同留下來,長眠在布里昂墓園的一角。
(廣部剛司 //美的感動- 19條建築之旅)
8月11日一行16人甫抵達威尼斯機場,
立即驅車前往四五十公里外的「布里昂墓園」。
這樣的風景一點也不威尼斯,
倒是讓我回憶起 風光旖旎的托斯卡尼。
車子停妥,我們走進一條寬闊的小徑,
路邊是結實累累的葡萄園,
在這裡我才發現稍早在威尼斯機場發生的不適早已
消失不見,整個人也輕盈起來。
我們是從布里昂家族墓園的私人入口進去的。
這些畫面早在看廣部剛司 //美的感動- 19條建築之旅
那本書時已經很經熟悉,
但是當親自站在建築體前面,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動。
布里昂墓園是Scarpa受Onorina Tomasi Brion委託設計的家族墓園,
1968年開始設計1972年完工。
被認為是卡羅 · 史卡帕一生最重要與最精采的傑作·,
除了具有讓人讚賞的細節,也充分的運用了水的元素。
入口左側是一個寬闊的水池,池內睡蓮綻放,
池中有一小紀念亭,
布里昂家族墓園位於意大利的北部小城桑·維多(San Vito),
佔地面積約2200平方米。
在設計中,斯卡帕避免了傳統的中軸對稱的墓地設計手法,
而選擇了近似中國園林的漫遊式佈局。
墓地有公共和私密兩個入口,整個平面呈「L」形,
由帶方亭的水池、棺木安放處和小家廟三部分組成。
沿著水池走進去 看到這個像入口的地方
站在入口往裡面看
紀念亭的屋頂
卡羅·史卡帕曾這樣描述:
「我想解釋墓布里昂,我認為這個作品,如果你允許我這麼說,是相當好的,
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好。
我試圖把一些詩意的想像放入其中,雖然不是為了創造詩意的建築,
但能使這樣的建築能夠散發出正式的詩歌之感。
這個地方對於死者而言是一座花園,我想展示一些方法,
使您可以用一個社會大眾普遍能接受的方式接近死亡,
進而去理解墓園不僅只是這些「鞋盒」,還蘊藏著死亡和人生短暫的意義」。
在卡羅·史卡帕的建築中
「美麗」
第一種感覺
「藝術」
第一個詞彙
然後是驚奇
是對「形式」的深刻認識
對密不可分的元素的整體感覺
設計顧及自然
給元素以存在的形式
藝術使「形式」的完整性得以充分體現
各種形式的元素譜成了一曲生動的交響樂
在所有元素之中
節點是裝飾的起源
細部是對自然的崇拜
—— Louis I. Kahn路易斯·康
通道右側即是公共墓園,可以由雙圓走過去,
不過我不想走過去。
從這裡可以看到並進入栽種著玫瑰花的公共墓園
棺木的設計是點睛之筆,兩個棺木相互傾斜,截面呈平行四邊形。
上圖 // 網路下載
對此,斯卡帕解釋說:
「如果兩個生前相愛的人在死後還相互傾心的話,那將是十分動人的。
棺木不應該是直立的,那樣使人想起士兵。
他們需要避護所,於是我就建了一個拱,取方舟之意。
為了避免給人以橋的印象,
我給拱加上裝飾,在底面塗上顏色,貼上馬賽克,
這是我對威尼斯傳統的理解。」
棺木與水池在平面上呈45°,自然地處理了「L」形的拐角。
爬在混凝土牆的植物有枯有榮似乎也在訴說生命有時而盡
史卡帕想必在設計之初就想著這棟建築在5年後10年後是甚麼樣子·,
讓建築會漸漸隨著時間馴化得更有味道。
在斯卡帕看來,建築不僅與自然有一種空間上的聯繫,更有一種時間上的沉積。
一塊不起眼的石頭也許比熠熠發光的寶石更為吸引他,
因為它上面有各種材料混合沉積的痕跡和歲月帶來的細微差別,
所有的沉積和演變都一目瞭然。
他的學生勞斯在史卡帕的專集中這樣寫道:
「卡洛·斯卡帕是運用光線的大師,是細部的大師和材料的鑒賞家,
從本質上來說,他並不是一位純粹的建築師,
而是一位藝術家,是一位有著建築房屋衝動的藝術家。」
繞了一圈二圈之後我終於開始發現很多很漂亮的細節,
好像剛才那段時間興奮把我的雙眼矇住了….
優雅如詩
看著拍著真的忘了這裡是墓園呢
女兒發現了這個很特別的細節特地找我出去拍
魔鬼藏在細節裡 看到了嗎 // 上下圖
其實我不懂建築,更不懂甚麼建築工法,或是設計語彙…
看了那麼多年,仍然只讓自己保持在「純粹喜歡與單純欣賞」!
終於拍到淨空畫面
畫面透露出墓園原該有的寧靜與莊嚴
離開前,王老師帶著大家要過去看墓園的教會,
可惜大門深鎖。
回威尼斯市區了....路上住家漂亮的陽台欄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