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 不容易;離開,更難;
特別是當死神與病魔聯袂來訪時,
我們要怎麼跟死神直面相對?
在剩餘日子裡又要如何面對來自親友異樣的眼光
與一堆治療意見?
* * * * * * * * * * *
「病人最了解自己的身體」,Erin曾擔任醫院志工,
進入病房訪視重症病人尤其是臨終病人,
多年後慢慢體悟到:有很多話是多餘的,
最不該說的,比如「加油喔」,
「你可以的!」,「不要難過!」
「你要往好處想,你會好起來的!」…
這些話聽在病人的耳裡似乎是在責怪他不夠努力…
否定他的想法和他的感覺…
電影一開場,女主角在穿衣鏡前不斷拉著鬆掉的褲子…
呃!不是的!不是褲子鬆了,而是才罹病幾個月就爆瘦…
她很挫折,丈夫邀約她出門和朋友聚會,
還幫她化妝…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位細膩體貼的年輕丈夫,
「畫眉之樂」
是最能詮釋夫妻感情令人動容的一幕!
罹患罕病「特發性的肺纖維化」,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
只能等待換肺,而換肺還得面對身體的排斥,
百分之50的機會可以活下來,海倫對聚會的朋友帶著慍怒說明,
「是的!我生病了!」「我快要死了!」
「看到我這樣狼狽,你們開心了嗎?」
面對自己的病情,敏感的海倫束手無策,
卻更討厭朋友充滿同情、異樣的眼光…
(海倫的OS:為什麼只有我生病?只有我在受這種折磨?
為什麼你們仍然那麼健康那樣開心?)
生活裡,連體貼她的丈夫在身邊噓寒問暖,
要她接受換肺…爭取更長的生命...
都覺得「沒有喘息的空間」…快要窒息,
雙關語:
海倫的肺壁將會越來越厚,越來越吸不到空氣,
呼吸會越來越困難…以此投射為「需要更多喘息的空間」…
「健康的人無法了解生病的人的痛苦,
包括身體受的苦與心靈上的痛苦。」
因為是這樣的孤獨無助,
海倫上網尋找「當面對生命即將終結時怎麼辦?」的答案,
一位部落客班一張站在窗邊穿著病人服,
半露屁股的唯美畫面,
吸引了她的注意,
關注..寫信..互動中知道班也是經歷病痛的過來人,
終於找到一個可以了解並且同理她的心境的人,
毅然飛奔到挪威峽灣…
當然,電影還點出了這種一意孤擲的可笑結果;
美麗峽灣...一灣綠水畔的小木屋…居然只是粗陋的木屋,
睡也睡不安穩,
第二天一早就跑去班的主屋要求睡在他房裡唯一的一張床上…
陽光、寧靜…在波爾多時所追求的浪漫幻想,
來到峽灣卻變成可怕的噩夢…
「腫瘤早早切除了,我的身體卻似乎很習慣它,
切除後反而更痛…」。
班簡短回答後要她少問私人問題、
峽灣沒有手機訊號…
需要辛苦爬上山丘頂才能打電話或傳簡訊
或是去班的辦公室打撥接電話…
所有美麗的幻想變成如此粗陋…
當然,這還不包括她使用的氧氣為何永遠用不盡?
她不需要吃任何藥緩解不舒服和喘鳴嗎?
海倫有因為來到峽灣而放下嗎?
我唯一肯定的是她找到一個會同理她的老男人,
那個男人支撐她所有吃、住、行…等生活所需,
當然,那裡沒有人認識她,所以不會有「過度關心」的困擾…
甚至,她想死隨時都可以故意不攜帶氧氣死在
快步登山、喘不過氣的途中…
* * * * * * *
看起來海倫更像個任性、不負責任的人…
個人認為,生病尤其是慢性病,想要去安靜的地方靜養,
應該找一個有設備及充分人力的機構會比較妥善,
也有不少療養機構設置在風光明媚的地方,
既能遠離過度干涉的親人或朋友,
也能依照自己的意願選擇療養及善終的方式。
海倫的丈夫無論如何都要去看看一個人獨自待在
北歐峽灣小木屋的病妻狀況,
坐在餐桌前,
望著爐子前,海倫和班一起做菜,一下往右一下往左,
雙雙互動的身影
簡直是恩愛老夫老妻才有的默契,
醋勁大發對著也走出門外的班揮出種重的一拳,
班開著車子離開了…
留下這對夫妻…
分隔數月兩人都渴望肉體上的歡愉,正好迎來一夜繾綣…
* * *
夫妻一夜激情,性愛撫慰畫面美得如詩如歌,
第二天兩個人甜甜蜜蜜出門,
拉著大行李箱加上大包小包,
餐桌上立了一封信,
還以為丈夫終於說動老婆決定一起回法國;
來到郵輪前面卻又是一場動人吻別畫面,
海倫留了下來…
海倫選擇留在峽灣,因為班「只默默地存在」,
還是因為兩人之間沒有感情的牽絆?
(班是有老婆孩子的人夫,留在峽灣並不是要遁世養病,
老婆和兒子離開回去奧斯陸是因為受不了峽灣生活太過安靜與無聊。)
所以不會過度關心或干涉…
「默默地陪伴著她」也許正是海倫所要的。
MORE THAN EVER的是什麼?夫妻之愛?
是放手之後更見真愛?
還是疾病將帶來更多的折磨?
電影結尾並沒有明說。
本片
獲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並於去年金馬影展搶先在台曝光,
女星薇琪·克利普斯(Vicky Krieps)與
《不過就是世界末日》影帝加斯帕德.尤利爾(Gaspard Ulliel)領銜主演,
法國片嘛,有幾場做愛和擁吻畫面拍得很唯美,
但是也有一些我看不懂的意喻畫面,
男主角加斯帕德尤利爾2022年春天因滑雪意外驟逝,
確實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