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島是一個位於岡山縣坂出港約四公里遠的小小島,
最東邊到最西邊約160公尺;最北邊到最南邊也只有930公尺。
不過,由於沙彌島在昭和42年(1967)被政府填海造陸,
現在已經很難說它是一座「島」了。
東山魁夷美術館位於眺望瀬戶大橋的絕佳地點,
收藏以日本畫巨匠-東山魁夷的版畫作品為主,約350件館藏作品。
順著展示室的階梯拾階而下,
映入眼簾的是採用魁夷建議所塗裝的瀬戶大橋與遼濶的碧藍大海。
建築設計是由建築家谷口吉生所設計。
下圖正面照片 // 網路下載
(我們只是路過沒有進美術館參觀)
經過的蛋糕山…
階層・地層・層:沙彌島的經典地標
名為「階層・地層・層」的小山丘,是沙彌島的經典地標,
沿著斜坡慢慢攀登走上頂端,
遠方的海景在陽光照耀下也變得更加閃耀迷人。
除了沙彌島的宜人風光,還能近距離欣賞瀨戶大橋唷!
沙彌島雖然只是塊小小的地方,卻極具歷史意義。
沙彌島上曾經有舊石器時代和繩文時代的遺跡出土,
也曾在萬葉集代表詩人「柿本人麿」的作品中出現。
覺得…應該是海報照片…
路過....以為是一隻烤熟的大雞腿…
感覺陽光很大…不知盡頭的跟著老師往前走著…
面對瀨戶大橋與ナカンダ浜的廢校,集沙彌島多數的藝術祭作品於此。
海邊的作品之一:
Madeleine Flynn和Tim Humphreyd的“Pivot”。
乍看,仿佛平常不過的翹翹板,正中間設有搭配AI的揚聲器,
可以享受以日、英、中文進行對話的樂趣。
海邊的作品之一:Yotta’s Wandering Asylum Project家船
沒有爬上那艘船…陽光很大,
大家都很快躲進附近蔭涼的地方吹海風…
再回到港口
天空織網:沙彌島的記憶與連結
海灘上的「天空織網」,繽紛的網絡是漁民與島民的工藝結晶,也
是他們島嶼生活的記憶。
在縱橫的經緯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大海及島嶼的記憶,
彷彿也被串連了起來。
是用多種顏色的膠繩編織而成
光是看圖片就覺得這個作品很浪漫,到了現場更是興奮,
加上我自己很喜歡海景,
隨風飄逸的彩色織網以遼闊的大海為背景,
沿著沙灘走在織網旁如果又有微風輕拂,
感覺就是浪漫!
接著來到 坂出市萬葉會館
No. sm08|Oiwa Island 2|大岩奧斯卡爾
感覺是帳篷的作品,一開始要摸索著門在哪裡…
進到裡面後感覺到帳篷很大…遊客可以席地而坐或是躺下來
慢慢欣賞或是讓自己沉澱…
這也是我很喜歡的藝術創作...
作者 // 奧斯卡·大岩Oscar oiwa,1965年出生於巴西聖保羅,
作為第二代日裔人,從小他便受到漫畫藝術的影響,
而層出不窮的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也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一筆筆濃重的色彩。
2016年,在前醬油工廠裡的一個約40英尺(約12米)的巨型充氣圓頂大篷內,
奧斯卡·大岩用馬克筆徒手繪製了一個黑白的360度環繞式的景觀巨作,
名為「大岩第二島(Oiwa Island 2)」。
坂出市萬葉會館
Kinora手搖動畫箱裡的海上漂流
Stories of 12 Islands並非首度出現在瀨戶內藝術祭,想來我們是很幸運的,
因為2019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這個作品只會在春季會期現身,
而我們有幸在沙彌島邂逅它。
走進坂出市萬葉會館上到 2樓,就會看到
Kinora手搖動畫箱,這是電影放映機最初的原型,
人類文明進程的里程碑之一。
蓮沼昌宏是一個美術作家與紀錄攝影師,
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
擅長使用壁畫、動畫、照片作為表達手法。
大夥興致盎然的轉著那些手搖動畫箱,我也像小孩子一樣玩得入迷,
現場人不少卻都很守秩序,排隊一一試玩,
是藝術祭中,具有互動感的有趣作品。
等候遊覽車來時...隨手拍...
接著前往高松港看林舜龍老師的「種子船」
5 / 11 下午4點多,遊覽車馳騁在往機場的高速公路上,
這隻掛在司機旁的萌萌小東西…這幾天來跟著我們
搖搖晃晃到各地方參觀看展…
此刻就要分離…可愛的模樣似乎聲聲呼喚著…
不要忘記我喔!
機場內…包括那一面「金箔」也是瀨戶內海藝術季的藝術展出作品。
這一趟瀨戶內海藝術季跳島之旅,
跟著老師看了不少很精采的藝術作品和
包括犬島精煉所、豐島美術館、地中美術館等慕名已久的建築,
真的是很豐滿的收穫。
有機會會想再去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