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如玻璃屋般被綠意圍繞的兩層樓咖啡廳,
我回到美術館大廳,
把大部分東西放進寄物櫃,
揹上隨身小包、帶著傘和相機前往根津最為人樂道的庭園。
來到根津美術館的遊客很多是為了遊覽日本庭園而來。
踩在石板小徑上尋覓根津八景,
也讓深淺不一的綠意圍繞身邊。
難得進入這座聞名遐邇的日式庭園我特地帶著相機…
卻因為雨越下越大,一手撐傘一手相機拍照…
偶而要用手機補幾張畫面…真是手忙腳亂呢!
想不到沒拍幾張…發現相機鏡頭起霧…擦也擦不掉…
當時被嚇到了以為相機浸水甚至鏡片被我不小心刮傷了,
只好乖乖把相機收進包包,這下只能依賴手機了…
美麗的水塘…仔細瞧...有倒影呢!
深深喜愛著青苔的我看到園中的石燈籠上,水塘裡的浮石上,
也長滿青苔…像是遇見久違的老朋友般開心極了!
數一數,是十三重塔。
石板小徑上的石板有特別的雕花
園裡有很多各種樣式的石燈籠
這是根津美術館八景之一的涌水井欄
上網查了資料,原來石燈籠最早雛形是中國供佛時點的燈,
也就是供燈的形式。這種形式經朝鮮傳入日本。
之後石燈籠成為日本石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 用於庭院 、 園林裝飾 。
船就在涌水井欄 旁邊
一開始以為它是八景之一的新月石舟,
(補一下 新月石舟 的照片)
因為看過船的照片,一心想要找到它…能否找到這艘船測試著我
的方向感。
不過,它卻是突然出現在我眼前…哇!好開心...
竹籬笆也讓庭園看起來更有氣氛
這是五重塔,
凝視著這座五重塔,不禁想起一直想去看的室生寺五重塔。
義大利建築師 卡羅·史卡帕 也對白雪中的五重塔懷著無限憧憬
幾度前往。甚至在雪中階梯不小心踩空和滑倒,
因此在仙台過世,令人不勝噓唏。
石燈籠在日本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在佛前獻燈火是佛教的重要禮儀之一,
自奈良時代 (公元 710~794年)起日本在修建寺院時就開始
在寺院的正面建造石燈籠以保護向寺院所獻的燈火。
石燈籠 從形狀上來看 ,
有方形燈籠 、 落雁式燈籠 、 袖形燈籠 、 寶形燈籠 , 面剔式燈籠等等。
它的基本構造是:基礎、燈柱 、中坐、 火袋、 燈頂 、 寶珠,
一般在燈柱的兩端和寶珠的下部雕刻有蓮花的紋案 。
雨中即景
下著不小的雨…
雨珠滴落水面起了陣陣漣漪,是久住都市的我
很想念的畫面。
幽靜、綠意圍繞,彷彿漫步在幽深的森林裡,
很難想像一牆之隔就是東京的鬧區吧!
很喜歡這張照片以及這樣的畫面
在石燈籠點上蠟燭 ,會在夜間有很好的景觀效果。
不過,這座燈籠卻有遊客投擲許願幣。
這就是八景之一的披錦齋的紅葉嗎?
即使不是紅葉季節仍能欣賞到的紅葉風采。
感覺自己走進森林了呢?
沒記錯的話,這是八景之一的普陀洛伽山。
群聚了不少石燈籠和石塔。
空、風、火、水、土 五大之塔
根津美術館八景之一的「藥師堂竹林」
藥師堂竹林 也是根津八景之一
一對坐在藥師堂屋簷下避雨的異國情侶,
熱情指點忙著拍照的我說這是「水琴窟」,
要我靜下來幾分鐘聆聽水的聲音…
能夠漫步在這17000平方米大的和式庭園造景,
很多角落甚至如深山幽谷般的趣味,
真是幸福呢!
一邊慢慢移動腳步一邊
想像著一年四季春綠夏花秋楓冬雪遞嬗著不同的季節美景,
這裡果真是都會裡最奢華的綠洲。
深淺不一的綠交織成一幅幅動人心弦美麗的風景,
如果你也來到東京,記得別錯過這裡。
美術館建築本體一側 很漂亮的楓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