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去看了一部好電影,
放映結束時,我站起身走到通道,一位年輕女孩經過,
側身跟我說「這部片子好好看喔 !」,
「是啊!的確是部很棒的片子!」我回答她。
這可是第一次在電影散場時陌生觀眾跟我聊天呢。
是啊!1 ,2 ,3, 4, 5 早場影廳裡的 5位觀眾
也是在一起讀了這部電影。
話說,要不是鬼使神差的點進去,
「真愛收信中」的片名翻譯差點讓我錯過了她,
感覺倒不如直譯「根西馬鈴薯皮派文學讀書會」來得直接,
雖然唸起來有點拗口。
會決定去看這部片子實在是衝著片名裡面的「讀書會」,
愛看書,自己也帶過一陣子讀書會,
很好奇也是想回味讀書會現場討論的熱絡氣氛,
不過,電影一路呈現出來的…不只只有讀書會現場朗誦,
還帶出讀書會一個個成員背後的故事,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助
與連結,總之,
很感人的一部電影,眼淚幾度奪眶而出…
表面看起來作家茱麗葉是主角,
看到最後發現反而是已經失蹤的讀書會發起人伊麗莎白
串起了根西島民被德軍佔領時的生活真相…
也不要被中譯片名給誤導了,以為是描述愛情的電影,
在電影裡講的是更偉大的愛:
來自倫敦,每一年都會到根西島小住的伊麗莎白Elizabeth是個奇女子,
充滿正義感的她敢言又敢對抗不公不義,她比讀書會其他成員都明智勇敢。
她在根西島有自己的一棟別墅。
艾莉西亞的女兒過世後Elizabeth就陪伴在她身邊,
展現出溫柔一面。
納粹雖荼毒了根西島,但Elizabeth仍看見了德國軍官克里斯欽Christian的好,
兩人相戀並與他共結連理。
在克里斯欽被抓、遣返途中遇船難逝世後,堅強的撫育女兒姬特。
當她看到一名男孩需要救助時,即使知道自己性命難保,
知道女兒可能會失去母親,依然毫不遲疑伸出援手,
伊麗莎白就這樣被送進集中營。
只是
二戰結束時在占領前被送出國的小朋友如伊萊都回到根西島了,
伊莉莎白卻依然下落不明。
電影改編自《親愛的茱麗葉》的同名小說,
故事背景設定在1946年的英國。敘述的知名的新星作家Juliet,
也是受到二戰影響而父母雙亡的受害者之一。
一天,茱麗葉(莉莉詹姆斯 飾)無意間收到一封來自
英格蘭外海根西島的來信,寄信人是道西・亞當斯;
二戰期間,道西與讀書會成員無意間在廢棄的書局
找到一本曾經屬於茱麗葉的書-查爾斯.蘭姆所著的《伊利亞散文選》,
因為書上留著茱麗葉的姓名與地址,所以道西寫信想請教茱麗葉:
查爾斯.蘭姆所著的另一本書《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
是否能在倫敦哪家書店買到?
道西請茱麗葉提供倫敦的書店與地址,因為根西島上已經沒有書店存在了。
由於唸起來拗口的讀書會名字,以及道西的真切文字,
讓茱麗葉直接寄了《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給他,
開啟了兩人魚雁往返的情誼。
寫作遇到瓶頸的茱麗葉
越聽「根西馬鈴薯皮派文學讀書會」的故事越受吸引,
決定造訪這個小島,看看這個奇特的讀書會。
難吃死了的馬鈴薯皮派讓歡迎會上的茱莉葉連嗆了好幾次,
幸好伊蘇拉馬上遞上自製的琴酒解除了尷尬,
一飲而盡的茱莉葉顯然喝醉了,
脫口而出她此行真正的企圖 — 在讀書會取材寫成一本書。
其實「根西馬鈴薯皮派文學讀書會」是在一次意外下組成,
當時根西島遭德軍佔領,私下集會是違法的,
在宵禁時間出現在外面會被抓走,
牲畜則全被沒收當作德軍的糧食,連道西這樣的農夫都被下令種馬鈴薯,
對當時的他們來說飽餐一頓已成往事。
有一天道西在鄰居阿米莉亞與伊麗莎白的邀請下
前往享用秘密大餐,原來是阿米莉亞偷藏起來的豬,
他們將其做成烤豬一起慶祝,與會的還有伊蘇拉和艾班。
聚會結束回家路上不小心被德軍發現,
情急之下他們只好胡亂掰個讀書會名字,
德軍命令他們第二天就去註冊,並且派士兵到讀書會現場監看,
雖然士兵因為無聊第二次就不再去監看,
這個讀書會仍然繼續成了他們的定期聚會。
現在看似隨處可見的讀書會,
對道西等人而言,卻是他們渴望已久、格外珍惜的時光,
可以相聚在一起朗讀,吃艾班自己用馬鈴薯及皮烤的派,
喝伊蘇拉自己釀的美味琴酒,度過一晚歡樂的時光。
直到二戰結束,他們依舊維持著這個習慣,
在這五年裡(德軍佔領根西島長達五年)他們都愛上了閱讀,
卻也發生了許多悲傷的事情,
大家閉口不談,直到茱麗葉意外的到訪為止。
阿米莉亞聽見茱麗葉決定把他們讀書會的故事寫成書
勃然大怒,
原本熱鬧開心的作家歡迎會弄得不歡而散。
阿米莉亞的生氣,加上民宿老闆娘的尖酸批評,
引起茱麗葉的好奇,到處打聽也處處碰釘子…
其實讀書會的每個成員背後都有辛酸的故事,
尤其在德軍佔領之下,糧食短缺,島民生活作息不自由,
生活艱困下每週的讀書聚會,透過朗讀書本中的睿智詞句,
稍稍寬解心中的鬱悶;讀書會同時也是讓大家透過相聚
時品嘗一些食物美酒,日子才變得容易些。
很欽佩這部電影在敘述方式上不走老套的直線式呈現,
或是故佈疑陣般繞來轉去。
比較像一團糾結的毛線團,拉出一段出現一個故事片段,
就嘎然而止。
再換一個人,拉出一段說出一道傷心往事,又嘎然而止。
成員會說出的動機只是要為伊麗莎白辯護不得不爾。
茱麗葉終於體會到
「伊麗莎白一天不回來,根西島的戰爭就無法結束。」
於是她請在軍中位居高官的未婚夫馬肯
透過特權管道追查伊麗莎白的下落。
卻查出,被送到集中營受苦的她又再次為了營救難民兒童,
遭到槍殺,幸好小孩活下來了…
其實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許多事都是真實發生在根西島上的歷史,
例如因為二戰迫害,逼使年幼的孩子(艾班的孫子 伊萊在內)被送往海外,
不得不和家人分離。
戰爭來襲害得懷有身孕的女兒離世,
雖非直接但阿米莉亞就是認為是德軍害死女兒,
於是當視如己出的伊麗莎白愛上德軍克里斯欽,
無法接受的她才會和伊麗莎白發生爭執。
她對艾米莉亞說「失去親人的痛我了解」。
茱麗葉自己的雙親也是死於二戰時的轟炸。
伊麗莎白為了幫助受重傷的小孩要隻身進去補給營偷出藥品,
擔心自己不測,
半夜裡抱來與男友克里斯欽所生的女兒姬特,要託給道西照顧,
並且一直要道西「拿麵包出來」,「拿麵包出來」
不明所以的道西,
果然翻找出一條麵包遞給她。
「因為你願意把最後的麵包給我,所以我才將她託負給你。」
其實當時的道西一直默默的愛戀著伊麗莎白。
道西回答茱麗葉對於為什麼不把姬特交給阿米莉亞扶養
卻交給他的提問。
茱麗葉懷疑孩子是道西的,
從這裡也發現了茱麗葉已經悄悄愛上了道西。
本片根據2009年出版的《親愛的茱麗葉》一書改編而成,
是瑪麗.安.薛芙與她外甥女安妮.貝蘿絲合著的小說;
瑪麗曾擔任編輯、圖書館員也曾在書店工作,
她曾造訪過根西島,並且因為氣候因素,意外困於島上,
與根西島結下不解之緣。
在得知根西島於二戰期間曾被德國佔領與統治了五年,
更讓瑪麗想去描摹孤島生活與掙扎求生的幽微人性!
《親愛的茱麗葉》全球暢銷 500萬餘本。
在發生戰爭之後,不只是眼前的斷垣殘壁與家破人亡,
更多的是深深雋刻在心裡無法復原的傷疤與哀傷。
瑪麗 · 安 · 薛芙為《親愛的茱麗葉》寫入了滿滿的家人情誼,
牽起了人與人之間雋永的情懷。
「根西馬鈴薯皮派文學讀書會」
則是幾位成員生活下去的動力,也是他們的家。
這部電影真的非常好看!
故事探討的深度與廣度,更是值得細細品味!
尤其作者瑪麗的背景,讓她飽讀書籍,
所以片中也充滿各種饒富智慧或令人神往的文字魔力!
片長雖然長達2個小時,又是以戰爭為背景,
電影卻不是一味的沉重與哀傷,
適時出現的幽默與逗趣畫面會讓觀眾莞爾一笑,
這些我就不說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