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06 /16
基督大教堂
也可稱作聖三一大教堂,是都柏林最古老的兩座中世紀教堂之一。
坐落於中世紀時期都柏林的中心地帶,Lord Edward街盡頭。
在1871年-1878年和1980年-1982年經歷過兩次重大整修。
都柏林基督教堂是聯合主教教區的禮拜中心,
也是很多年度盛典的舉辦地。
在教堂西側
有一座和教堂融為一體的石橋連接錫諾廳(Synod Hall),
錫諾廳包含老St Michael's塔樓,
現在是關於中世紀都柏林歷史的Dublinia展覽的舉辦地。
人行道上的裝飾
轉角遇見雕塑
都柏林觀光巴士的站牌
路燈燈柱
St. Patrick's Cathedral聖派翠克大教堂
採英國哥德式設計風格的聖派翠克大教堂
雖然是都柏林境內最大的教堂,
但因為都柏林的愛爾蘭教會大主教設座於基督大教堂,
因此一般來說聖派翠克並不被視為是都柏林的主教座堂。
而被視為是愛爾蘭的國家大教堂,
統轄愛爾蘭國教會底下的12個教區之分會信眾。
最早的聖派翠克大教堂建於公元450年,
其後經過幾度改建至今天的規模。
公元1181年,英王享利二世指派JohnComyn為都柏林大主教後,
陸續開始興建聖派翠克大教堂,一直持續到14世紀末,
今日的教堂則是19世紀時改建的。
(奇怪,行程表明明註明入內參觀,
我們在花園閒閒停留甚久,結果卻沒進入參觀!)
西側的鐘塔,是在1370年整建時加上的,
至今收藏著全愛爾蘭最大的鐘。
在這間教堂中,除了有早期塞爾特人的墓碑以外,
還有在愛爾蘭建國歷史中的重要人物,
包括愛爾蘭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也埋葬於此地。
幸好拍了這兩張海報--教堂裡面很漂亮 , 很莊嚴啊 ,
真是讓人扼腕!!
前往--波茵河遺址
車窗外的風景.....
車窗外的風景....
綿延無盡的綠色讓人心情愉悅 眼睛也好舒服
哇 ! 這是甚麼 ?
原來是樹籬 ---- 長得這麼繁茂
波茵河遺跡古塚-
位於都柏林北方50公里處,River Boyne河畔,
新葛蘭芝(UNESCO 1993),
是一處具有歐洲文明特有的古塚Passage Grave,
某些甚至可追溯至5000年前,
我們只參觀一處最大的古塚Passage Grave
走出停車場,導遊帶我們走進一條長長的綠色長廊,
它會引領我們走到遊客中心,再從遊客中心下樓,
上圖 // 波茵河
走過鐵橋,
在這裡再搭接駁巴士到古塚前面。
古墓修建時所用的天文數據,令人驚奇,
其神秘之處不亞於埃及金字塔。
屬於波茵河考古遺跡區(Brú na Bóinne) 內,
在1993年被登錄為世界遺產。
波茵河考古遺址是歐洲最龐大而集中的史前巨石藝術,
早在5000年前就存在了,
比埃及吉薩金字塔早了500年以上,
也比愛爾蘭對岸的英國巨石群早了上千年。
這些巨石遺址,在石器時代兼具社會、經濟、宗教以及喪葬功能,
甚至用以天文觀測。
附近其實有很多一個個圓坵,看起來就是一副古墓模樣,
但它們也曾做為居所或是避難處,石頭上刻有文字,
但至目前還無法解讀。
進入古墓的入口
通道狹窄只容一人進入,
有些地方非常低矮要低頭及側身行走,
背包需要用手提著或抱著。
走到最裡面的墓室,上頭是巨大的石塊交錯堆疊,
沒有用一塊鐵或釘子。
每年冬至這天,陽光會由入口上方的窗口,直透最裡面的石塊,
而其他時間 , 裏頭就是一片漆黑。
為方便參觀,
雖有加裝現代設備的照明,但通道燈光幽微昏暗。
解說時解說員會關掉燈光讓大家體驗有多暗。
洗禮室
(古墓裡面不能拍照,上面的四張照片是
回到遊客中心到一樓商店特地買了明信片翻拍給大家看。)
雖說是古塚 , 卻沒有陰森森的感覺 ,
外牆的細石想必是新砌 ,
只有下面顏色較深的部分是原來的吧 !
進入古塚前 ,
先聽導遊的介紹--團員打著傘 , 因為在下雨...
參觀完古塚內部 , 出來繞著古塚大圓坵 , 走走拍拍 ...
怡人的風景.
古塚內部的石塊大小 不亞於這兒的石塊喔
遠處的點點白點是綿羊
見識5000多年前古墓建造之厲害,
愛爾蘭是多雨國家,而古墓是由石塊堆疊而成,
外面長滿青草卻不會有雨水滲入而侵蝕石墓,
這種建築技術太厲害了!
這片遼闊的綠色海洋 真是讓人驚嘆讚美
因為古塚裡面參觀限定團進團出 ,
此外就是在外面看看拍照 ,
即使認真走了一圈 ,
時間留得太長了 , 大家提早搭接駁車回遊客中心 .
悠閒地往遊客中心走 , 正好可以拍拍沿路的花花草草 ,
上面這種白花也許正值盛開季節 ,
在愛爾蘭公路兩旁或小徑到處都看得到 .
把貼在胸前的辨識貼紙拿下來貼在這裡
遊客中心一樓商店裡
色彩繽紛讓人猛吞口水的三明治
這鮮豔的花朵也是正盛開 到處都看得到
返回愛爾蘭首府-都柏林。
愛爾蘭傳統的茅草屋頂農舍--車上拍
我在作夢嗎?終於親眼看到只有在月曆才看得到的
綿延無盡的麥田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