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下雨
其實還好,偶而霹哩啪啦猛下一陣,
很快太陽又出來!沒有破壞旅遊行程...蠻感恩的…
走去瓷磚博物館的路上
只有走進這樣的舊街巷弄
才能看到里斯本的曬衣風景
哇 !趕緊閃邊,
可這卻是旅人最愛的生活情景畫面...
迷路一: 彎彎曲曲的小巷弄風情
迷路二:
里斯本多坡道.....爬呀! 努力的向上爬!
因為迷路遇見的跳蚤市場
甚麼都賣,甚麼都不稀奇...
人多,要小心背包喔!
博物館大門,真低調!
原來博物館的建築 前身是修道院...
是很有歷史的建築...
有常見的修道院中庭及噴水池
長廊裡面存放著舊磁磚
阿茲雷荷瓷磚
追溯阿茲雷荷瓷磚的由來,就是一部葡萄牙的近代史。
北非回教民族摩爾人佔領過葡萄牙(西元711年-1147年),
葡萄牙又在1580年至1640年代受西班牙統治了60年。
葡萄牙人從摩爾人處學得瓷磚製造技巧,
又因西班牙的影響,帶有歐洲畫風。
在16世紀後發展成華麗又獨特的瓷磚,
發展成葡萄牙自己的特色。
阿茲雷荷瓷磚的製作相當費時
,所繪圖案以藍、黃、綠、褐等色為主,
有的成為名畫與國寶。
不同年代出品的瓷磚在不同的房間裡分別展示。
從15世紀以摩爾式瓷磚開始,
至20世紀,每一世紀都有代表性發展。
例如16世紀的瓷磚,多數由當代畫家執行,
以基督教聖經故事為題材,比較有藝術價值。
17世紀作品由民間工匠製作,畫的是居民生活百態,
寫實而熱鬧,卻嫌粗俗而且畫筆生澀。
18世紀作品,有壁畫由瓷磚拼成,是以地圖或街景為主題,
像1755大地震前的里斯本市容,
成為可供參考的歷史記錄。// 下圖
近代20世紀作品,兼具實用性與廣告性,
像里斯本街頭可見的路標或街名,都是用瓷磚拼製。
連餐廳的牆壁,也是畫有香腸、海鮮以及烤羊腿的瓷磚牆。
(以上3張為博物館的咖啡廳 實景拍攝)
代表葡萄牙文化藝術品非
「阿玆雷荷磁磚」(Azulejo)莫屬。
這種已被視為葡萄牙文化代表之一的藝術品,
指的是大小約為十一到十八平方公分,佈滿彩繪的小磁磚,
原是由北非摩爾人在十四世紀傳來所謂「馬賽克藝術」,
後來又受到西班牙帶來的歐洲繪畫影響,
在十六世紀發展成華麗獨特的葡萄牙風格磁磚,
廣泛地用於宗教或民間重要建築的正面裝飾。
「阿玆」這個詞源自於「藍色碳酸鹽銅礦」(Azurite),
在東方亦稱做「石青」,
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中期被歐洲人拿來當繪畫顏料,
因此顧名思義,阿玆雷荷磁磚的顏色以白底藍色為主,
兼有黃、綠、褐等色彩,
以古法燒製,常由各個時代的名畫家繪圖,許多已成國寶,
中國與日本的陶瓷技術也在十六世紀開始流傳到這裡,
創造出有名的葡萄牙瓷器藝術。
例如被稱為「十七世紀」的藍白紋飾細瓷餐具,
明顯受到中國青花瓷的影響。
而有名的Vista Alegre瓷器,
被視為歐洲最高級的骨瓷之一,
製作技術據說是由日本渡海傳來。
還有用色大膽繽紛、裝飾風格強的「地中海式」陶器,
是以攝氏一千度以下溫度燒成的低溫陶,
融合了北非與南歐特色,
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地域性藝術作品。
下圖:美得令人炫目的聖安東尼奧禮拜堂(Capela de Santo António)。
(金碧輝煌,卻不許拍照)
早期磁磚的幾何圖案、植物花葉,
清楚顯示西班牙承襲自摩爾人的風格。
葡萄牙自己生產磁磚之後,出現曼努埃爾(Manueline)
猴子娶公雞 .... 轎子裡是一隻公雞ㄟ
17世紀的葡萄牙磁磚工藝已臻成熟,
陶板畫從神話、宗教、戰爭、狩獵、風俗各方面取材。
下圖 : 博物館二樓迴廊上之陶板畫「海神出巡」,
海神與王后共乘金馬車:
17世紀晚期,葡萄牙從荷蘭進口「台夫特藍瓷(Delft Blue)」,
別具風味的藍白磁磚躍居主流。
「舞蹈課」刻畫貴族生活:
平民生活也是陶板畫題材:
最長幅的里斯本地圖
(圖片來源:
https://www.flickr.com/photos/knowmark/2199581513/)
畫家畫出坐落於七座丘陵上之里斯本,
描繪出14公里範圍內景觀,
包括聖喬治堡、宮殿、教堂、圓頂及塔樓、廣場、噴泉、
等等。
1755年大地震後,里斯本景物已全非。
接下來是現代的磁磚 感覺就是當作藝術在創作呢
真的很抱歉! 我都沒在考慮反光的問題...
參觀的人沒有很多 所以參觀品質還不錯
可以很悠閒的慢慢看個仔細
很喜歡的一幅-- 局部
中午我們在博物館咖啡廳用餐
本來選在花園坐
結果突然劈哩啪拉下起雨來
只好躲進室內
一定要看看他們的洗手間
交通:MRT/Train Santa Apolonia 轉公車718,742,794,759
或從火車站走20分鐘。
我們想說博物館10點才開門,選擇步行前往,
才會迷路;其實是出車站後,記得只要
沿著緊靠海邊的路走就會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