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箱樹是一種瀕臨絕種的水生植物,
目前野生的數量僅僅剩下不到 100株,
再加上它本身並不產種子,所以是極待保護的樹種。
風箱樹本來在宜蘭是數量很多的護堤植物,
但是因為許多河堤、溝渠用水泥化的整治工程,
使得風箱樹的生長地消失,
而目前僅存的風箱樹是保育團體和當地政府溝通,
暫時停止河堤施工,才得以保留下來的。
風箱樹的葉子長得和芭樂葉非常相像,
所以有個俗稱叫水芭樂;
風箱樹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會開滿整樹白色的花,
花形很像海膽,而且還會散發出一股特殊的清香,
令人百聞不厭!
(以上文字轉載自台灣大百科)
我們再來看看科博館的介紹
風箱樹(Cephalanthus naucleoides DC.)隸屬於茜草科風箱樹屬,
為多年生落葉性的灌木至小喬木。
因為葉片酷似於你我所熟悉的芭櫟葉子,
於是民間通常稱它做「水芭櫟」;
花小型,多數集結成圓球狀的頭狀花序 ,
像極了繡球兒,也好像珠花兒,於是也有「珠花樹」的美名;
花後的結實率並不高 ,即使有果實生成,
多數也都發育不佳或是畸形果。
在世界地理的分布上,
風箱樹只產於南亞(Southern Asia)與北美(North America);
在台灣,風箱樹也只自生在北部與東北部地區的低地平野濕地間。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鐵器是日常生活的謀生工具,
而打鐵用的「風鼓」就是利用風箱樹的木材製作,
成為當時重要的經濟作物。
隨著經濟發展的轉型,工商業漸漸地取代了農業,
風箱樹的經濟地位自然也漸漸失去了光彩。
根據林務局最新的台灣本土性生物資源調查結果,
確定台灣已經不再發現野生的風箱樹植株。
現今,已知一些生育良好的風箱樹,都是在宜蘭縣境內,
大多作為灌溉溝渠的覆岸與護岸植被......。
種植風箱樹並不困難,卻需要一個可以親水的環境;
最理想的區域為水塘的淺水區,或是水域的邊岸;
全日照或半日照處皆可。扦插則是風箱樹最經濟的育苗,
可以在春季風箱樹新芽抽長的初期擷取枝條,
或是風箱樹開花之前,取至少一年生的枝條,
只要管理得當,苗株生長即能維持正常,
通常扦插苗在兩年內就會開花了。
哪一年的春天,如果您再次拜訪科博館植物園時,
不妨到大溫室的後方走走,
也看看那一池小小的台灣低地沼澤生態池;
沿著池畔瀏覽,
您自然會在水岸一隅看到一株已經不算矮的風箱樹,
或許它也正以滿樹的珠花歡迎您的造訪喔!
後記:
感謝格友Alice的熱心告知,
我才會去科博館植物園大溫室後面
找到正在開花的風箱樹。
欣賞可愛的球型小白花。
如果不是她的提醒,
匆匆走過水塘邊的我是不可能停下腳步
去注意這棵雖然有著漂亮小圓白花、
葉子很像芭櫟、
對我來說卻很陌生的小樹。
你呢?是否也錯身而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