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拿起相機時你看見了甚麼你想讓人看見甚麼

 

薩爾加多的凝視            

2015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2014 坎城影展一種注目評審團特別獎/人道精神特別獎
2015 法國凱薩獎最佳紀錄片
2015 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2014 聖賽巴斯提安國影展觀眾票選獎
2014 金馬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

 

一向相信坎城影展得獎影片的水準,尤其本片是

 坎城影展一種注目評審團特別獎/人道精神特別獎」,

即使下著大雨也無法阻止我跑進電影院過影癮

台中只有一家放映而且場次只有兩場

看完薩爾加多的凝視出來感覺是很錯綜複雜的

 

 

1.  這才叫攝影哪!

 

 

(我們平常拍的算甚麼?都是一些小鼻子小眼睛的畫面!)

 

讓人很想衝動的就此放下相機 

 

這些年也看了不少攝影集,知名攝影家也對有志把攝影當職業

的攝影好手給過建議-

思考規劃攝影的題材,拍攝題材不要太雜 , 要有大方向 , 不要跟著人走,

在專一題材下拍出一系列的照片,例如關心部落發展、

或是生態,或是都市發展時傳統老屋的消失…或是….

 

這不正是紀實攝影家薩爾加多所走的路? 

 

2. 薩爾加多的攝影美學無庸置疑,但是面對滿地的屍體時,

仍然按下以藝術美學出發的快門,

他算是在「消費」苦難(難民、死者)換取自己的名利嗎? 

 

片子一開頭就是攝影人熟悉的攝影定義 

導演溫德斯開宗明義說,攝影師是用光和影反覆書寫世界 

接著一張萬頭騷動、宛如但丁筆下的煉獄黑白畫面 

 

一開始我也以為這是 

古代帝王奴役人民建造金字塔或長城或黃帝陵寢的畫面,

 

薩爾加多說: 

「當我走到那個巨大坑洞邊緣,那一瞬間,人類的歷史在我面前展開,

人類建造金字塔,巴別塔和所羅門王的寶藏。」
薩爾加多的凝視
照片是1986年那年,薩爾加多在祖國巴西「禿山金礦」拍攝的,

礦工如同螞蟻帶著梯子、鏟子攀爬狹窄的梯子。
 

「他們的身分是奴隸,

但並沒有任何一個人真的是奴隸

(這些人有的是知識分子,有的是家有小產,有的是工人….),

是財富使他們為奴,

這是充滿奴性的層面,礦工分到的袋子或許一無所有,

或許擁有一公斤黃金,

在那刻,靈魂的自由危在旦夕,

一旦接觸到黃金就永遠無法離開。」


91年波灣戰爭結束,海珊縱火燒了科威特六百座油田,

薩爾加多也到現場拍攝了各國消防員艱鉅的滅火實況

熊熊烈火衝上天空,灼燙的高溫彷彿會從螢幕上竄出燒到

坐在電影院裡舒適的沙發座上觀賞的我…

 

薩爾加多的凝視 

(1994)我進入盧安達,景象很嚇人,我在路上看到眾多的屍體;

這是在波士尼亞中部,土斯拉附近的難民營,這些家庭離開賽巴飛地,

塞爾維亞人在那殺害幾萬年輕男人;

(1995)你感覺,整個地球都被難民營覆蓋著。」

 

薩爾加多的照片也告訴我們

一張張震憾人心或是劇力萬鈞的照片不是憑空就能拍到

往往是攝影師上山下海歷經千辛萬苦才能拍到的

例如

薩爾加多進入泥濘的礦坑...

跟隨無國界醫生和逃難的難民相處一至二個月...就近拍攝

靠近油田火海拍攝....

 薩爾加多的凝視

 

這部電影就像把薩爾加多所拍攝的部分影像做了動態展示,

所以單單以欣賞攝影大師的作品也是值得我走進電影院。

 

撇開消費受難者的質疑,

換個角度思考,

台灣的電視新聞對於國際動態的關注的確少得可憐!

即使有大新聞也是草草幾秒閃過,

(很難想像如果不是還有CNN電視新聞?)

薩爾加多的影像紀錄至少為我們打開一扇窗,讓我們多少

窺見了現今這個世界的殘忍和苦難實況?

( 不過,  照片也不見得完全是真實...)

 

在網路上蒐集照片時發現有幾篇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寫得極好」,

也頗有同感

我筆拙又懶也寫不出更好的心得就轉載一篇過來和大家分享

 

薩爾加多的凝視 

 

在地上的不是鹽 ── 觀《薩爾加多的凝視》

2015/05/24

作者劉美妤

 

世上的鹽(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

 

攝影,或更廣泛地說──在觀看和紀實創作裡,

我們想得到的到底是什麼?

 

看完大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

和紀實攝影大師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攜手合作的紀錄片

《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

走出放映廳,我心中感覺複雜。

 薩爾加多的凝視

這片如詩的電影美得令人屏息。

薩爾加多的照片本身就具有震撼式的感染力,投射在巨大的銀幕上,

跟著他至今一生的旅程走上一遭,

那裡頭層層疊疊的死亡、災荒、流亡、人與自然,不只疼痛、壯觀,

亦自成豐富的寓言。

然而在導演溫柔的鏡頭下,人類社會真實的殘酷、剝奪、罪責,

也難免成了襯托英雄冒險史詩的背景。

   

注視苦難的經驗,時常是終生的刻痕,甚至創傷。

然而觀看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何不介入其中,而選擇旁觀?

報導的意義,在於旁觀之人記下真實,將它帶給不在現場的眾人,

進而促使人們思考,對社會產生改變。

最終,看遍這一切的薩爾加多,

乃至於記述者文溫德斯與薩爾加多之子朱利安諾,卻都朝向美學作答,

再以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存的展望鋪開理想,

略去結構既有且難以動搖的弊病。

薩爾加多的凝視 

記錄社會苦難有著公益性質,但若無法對苦難的本源做出省思,

便會淪為消費。

衣索比亞的饑荒來自政治問題,更是資本主義下國際農業貿易帶來的災難;

盧安達的種族屠殺,背後歷史脈絡是比利時殖民時期的刻意劃分造成仇恨;

波灣戰爭後燃燒的油田,裡頭是美國插手中東政治經濟的黑暗。

當攝影者拿著受苦的臉孔與姿態呈現在世人眼前,

講述的卻只是這一刻的故事斷片、

甚或只是火焰搭配英雄身姿的壯麗畫面時,

真實只會被遺忘得更深,

而單一主題的故事,

令觀眾對這些被轉述的遠方生死與人生逐漸痲痹。

    

凝視一則關於凝視者的故事,

若沒有批判的眼睛,

那麼觀看的意義輕易便遭到消解。

美麗不見血的友善筆觸確實沒有違反任何倫理,

但自我閹割了它所能攜帶的社會功能。

 薩爾加多的凝視

片中,最令我無法釋懷的是薩爾加多拍攝印尼與亞馬遜叢林部落的場景。

印尼偏遠村落裡的原住民在薩爾加多的鏡頭前跳起祭典歌舞──

這不是真實,而是表演。

事實上,是我最害怕的文化消費場景。

當一個「事件」因應外來者(來自經濟優勢階級)的造訪而發生,

提供去脈絡觀看的場合,

少了禁忌,一個式微文化的標誌被剝離出來再現,

成為華美而片面的圖象,用以滿足外人的異文化風情想像,

而這正是死亡的前奏。

薩爾加多的凝視   

位於亞馬遜雨林深處、以下巴穿飾木棍聞名的部族佐伊(Zo’é),

亦是顯著案例。

薩爾加多得到特許進入部落拍攝,

他也在片中旁白陳述,一個佐伊人向他要他的「刀」(相機),

但因為他被要求遵守的條件包括不能給佐伊人任何東西,

「以避免破壞他們的純真」,因此無法給。

巴西政府為了「不污染」佐伊的獨特文化、

也防止外界傳染病傷害不具抗體的佐伊人,制定政策將其孤立,

但這真的是佐伊人要的嗎?

資源豐沛的雨林裡,佐伊人的領土早已受礦業公司覬覦,

也有採集者和傳教士進入,外界的侵染並非政策所能禁止。

他們向政府請求開放──2011年,

部落公開聲明,佐伊需要教育計劃、醫療人員培訓,

以及土地主權保護法令。

「純真」這種理由,在族人真實迫切的需求下,是何等卑劣?

若不加以思索,這樣的觀看與記述,亦是迎合原始風情淺薄想像的幫凶。

 

記者Megan Alpert有篇刊於《衛報》的文章,

記述厄瓜多的亞馬遜雨林部落華歐拉尼(Huaorani)

在生態觀光(Ecotourism)之下無獲利、

只遭旅遊公司和(以為自己選擇了最好方式的)觀光客消費的情況。

文中引述的華歐拉尼族人菲利浦所言真實警醒:

他們來,拍了照在城市裡賣錢,但什麼也沒給我們。

 

像所有觀光客一樣,薩爾加多鏡頭下的眾生沒有名字,

涵括在「難民」、「移民」、「部落原住民」這一張張標籤下,

他們的面容被簡化,各自的脈絡被掐頭去尾,作為客體被觀看。

對於原住民的處境,一位原運友人說過一個簡單但貼切的比喻:

在卡拉OK,沒點歌的人,永遠只有拍手的份。

在相機這把刀前,守著土地與傳統的原住民,

便是現代國家/強勢文化體系下不被允許點歌的人。

 

海洋、汗水與血都鹹。

將生命的水份細細處理,精製昇華,最後會抽出潔白的鹽。

片名原文「地上之鹽」有著這樣動人的意象,

既運用了聖經的崇高隱喻,也相當到位的詮釋了薩爾加多的攝影風格──

將生命的斷片截錄,昇華為令人為之目眩的美。

但終究,在地上的不是鹽,

是有血有肉、會哭會笑、會愛會恨的,一個個完整的人。

站在《創世記》的高度,或許難以窺見。

薩爾加多的凝視   

誠如《攝影之聲》主編李威儀精準的評論

溫德斯讓我們跟上一個攝影英雄壯遊的長征之旅,

感受視覺上的強烈美學,

擁抱一份對於百姓蒼生的抽象大愛,

陷入充滿感動元素的影音效果並全數買單、鼓掌叫好,

進而忘記了在攝影的精神質素裡,

需要包含對於攝影本身抱持永恆的反省與挑戰。

 

一支紀錄片的社會意義,在於能夠「面對一個問題」。

提出問題,深究,帶出觀點。

也許沒有答案,

但這個追尋的過程必不白費。

薩爾加多的凝視  

《薩爾加多的凝視》可說是一場極致的感官盛宴,

但文溫德斯沒有自己的觀點,

只有順從薩爾加多的觀點,

更沒有面對種種關於薩爾加多的批判。

或許,這支重量級紀錄片最大的社會功能,

便在於點燃更多質疑與思辯。

 

 

好吧,也許我們沒有薩爾加多的攝影天分,

也缺少雄心大志規畫偉大的拍攝題材,

更沒有他所擁有的資源和人脈,

 

但也並沒那麼嚴重的就須放下我們的相機!

 

不是有人說了「攝影能愉悅心靈」嗎?

平凡人如我拍些日常,拍些美食,拍下世界各地的美麗山水,

或只是拍些花花草草,

也能很開心的分享及愉悅他人啊!

所以看過電影的人,

一定要再繼續保持攝影的熱情喔!

(照片摘自網路 )

arrow
arrow

    All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