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261969.JPG

2012年,「寧波博物館」讓建築師王澍獲得普立茲獎的至高榮耀,

可說是中國當代建築師在世界發光發亮的里程碑。 

普立茲克建築獎是一年一度由凱悅基金會頒發, 

以表彰「在世建築師,其建築作品展現了 

其天賦、遠見與奉獻等特質的交融,並透過建築藝術, 

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 

1979年由傑·普立茲克和妻子辛蒂設立,由普立茲克家族資助。 

... 維基百科

P3261940.JPG

在中國,造型特異的場館比比皆是,

但讓寧波博物館脫穎而出的關鍵,在於那面讓人難忘的外牆設計,

不但承續了古城牆的浩壯滄桑,

也讓這座建築成為中國文化的方舟。

P3261941.JPG

普立茲評審團認為,

「未來的幾十年,中國境內的都市化勢必劇烈地

影響著中國本地和整個世界,

而這些都市化必須以當地的需求和文化相唱和,

汲取深遠且獨特的傳統以符合未來長遠的需求。」

王澍的作品在快速都市化下的中國建築思維中,

跨出了顯著的一大步。

P3261943.JPG

外牆由青磚、龍骨磚、瓦、打碎的缸片所堆疊而成,

大多是寧波舊城改造時積留下來的舊物,年代從漢晉至民國不等。

當你的手撫過那面千年萬瓦,那些廢墟中的老房子的磚瓦,

被建築設計者用心的保留下來,

經過小心翼翼的分類、安排組合而成,

就像是有著細緻花紋及通透光澤的寶石一般,

遠看嚴實,近看卻有著細節的變化,

不得不驚嘆設計者所承載的文化涵養。

P3261944.JPG

整個寧波博物館所用的舊磚瓦在百萬塊以上,

除了長城修復,

在全中國看不到第二座這麼大規模使用舊材料的建築。

P3261947.JPG

我們在側門下車,等於繞了一圈,先認識周遭環境,

以及建築物的四個面向的外觀。

P3261948.JPG

四周環繞的水池代表著海洋在寧波歷史中的意義

P3261950.JPG

P3261952.JPG

端看四四方方的建築,設計手法看似相當隨意的,

外觀看像個盒子,側面卻是傾斜的。

瞇著眼睛看著天際線,會發現斜面構成的稜角,

使用了像是毛竹板這類民間常見的建材,

立面上切鑿出多個隨意佈置的小型開窗,

絲毫反映不出建築室內的任何內容,那種隨意的態度就像是為庶民發聲,

等著您細細去發現,

相較那面瓦片牆,跳脫出不同層次的寧波情懷。

P3261954.JPG

P3261956.JPG

P3261957.JPG

P3261960.JPG

是又一項重要「寧波元素」,

據介紹,當參觀者進入寧波博物館主入口大通道後,

就能看到一道水流橫貫大通道,並向北環繞到建築外圍,

使建築環境具有江南水鄉 田園風情。

這道水流同時寓意寧波歷史從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發展軌跡。

而主入口的通道,設計者將其視作它山堰的堰壩,

屆時,參觀者彷彿踩著寧波獨特的水利 文化的歷史走入博物館。

P3261962.JPG

P3261964.JPG

P3261965.JPG

P3261967.JPG

「寧波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承載了豐富的寧波歷代文化信息。」

寧波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戴宗品的

這句話可謂為寧波博物館的建築特色 「點題」。

換而言之,寧波博物館給人的感覺「很寧波」。

P3261972.JPG

寧波博物館的外牆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你仔細看看,可以發現如果是直壁,採用的是浙東地區的『瓦爿牆』,

如果是斜壁,採用的則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牆。」

戴宗品道出了細微處的奧秘。

P3261973.JPG

寧波博物館的瓦爿牆有其傳統根基,

歷史上,以慈城地區為代表的瓦爿牆隨處可見,

是寧波地域鄉土建造的特有形式。

寧波博物館的瓦爿牆材料包括青磚、龍骨磚、 瓦、打碎的缸片等,

大多是寧波舊城改造時積留下來的舊物。

其中,青磚的數量最多,

它們的「出生」年代也多為明清至民國時期不等,

甚至有部分是漢晉時代的古磚。

P3261975.JPG

不少青磚上,還鐫有「福壽」等銘文;

龍骨磚是傳統建築中用來壓脊的較大的磚,

帶拱,與青磚拼砌,形成錯落。

龍骨磚與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都成為了外 牆的「裝飾圖案」。

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

「我們大概測算了一下,每平方米需要100塊左右的舊磚舊瓦,

整個博物館的瓦爿牆的面積是1.3萬平方米左右,

 也就是說,寧波博物館所用的舊磚瓦在百萬塊以上。」

寧波博物館在全國建築界是第一個如此大規模運用廢舊材料。

P3261977.JPG

P3261979.JPG

「百年的磚,千年的土」。王澍對磚瓦歷來情有獨鍾,

2006年,王澍就曾用約6萬塊舊瓦創作了「瓦園」

這一作品參加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在他看來,舊磚舊瓦,代表了文化記憶的繼承,

以及中國傳統建築「循環建造」方式的繼承,

它們是記憶收存和資源節約的合二為一。

P3261981.JPG

P3261983.JPG

光從地面層看這棟大建築就已經讓我張目結舌了!

P3261984.JPG

往前一步或退後一步

不同角度所帶來的視線衝擊更讓我頻頻搖頭

P3261985.JPG

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牆中採用的特殊模板,

是毛竹做成的,

毛竹板隨意開裂後的肌理效果,正是設計師想要達到的。

這個過程先後經過多次試驗,也嘗試過木板等其他材料,

最後江南隨處可見的毛竹成了最佳候選。

P3261987.JPG

P3261988.JPG

主要展覽為寧波歷史的展品和內容,

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2000多年前的句章故城遺址,

到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陶瓷之路,

以及山堰水利工程、百年老外灘。

P3261989.JPG

P3261990.JPG

P3261994.JPG

P3261995.JPG

P3262000.JPG

P3262001.JPG

P3262002.JPG

走出3樓的戶外屋頂,5幢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建築,

加上露天大斜坡、通道、玻璃屋頂、綠化的穿插,

猶如一個'老街區,地面有水流過,就像老城區裡的'河道,

聽著潺潺水聲,綠意及隨處撒落的寧波元素穿插其中,

彷彿徜徉在悠遊的江南田園時光裡。

P3262004.JPG

 寧波博物館所在地,曾有30多個傳統村落。

但當王澍要設計博物館時,幾乎所有東西都被拆除了,

取代它們的是模仿西方的“小曼哈頓”的商業區建設。

  在王澍眼裏,那裏“變成了一片幾乎沒有回憶的城市”,

而他所要做的,則是“喚醒記憶”。

P3262006.JPG

 從被拆掉的村落裏,王澍找回600多萬塊廢磚瓦片。

這些超過80種不同尺寸、來自不同年代的舊瓦片,

成了建造博物館的原材料。

而按照寧波民間傳統建造工藝的定義,

王澍所采用的正是瀕臨失傳的“瓦爿墻”技藝。

P3262007.JPG

瓦爿墻裏,有著古老寧波的詩情畫意。

P3262010.JPG

P3262013.JPG

 寧波博物館在很多當地人眼裏,成了一座回憶之城。

就曾有一位奶奶4次到寧波博物館參觀。

王澍問她為什麽,奶奶說,原來的家沒有了,

但在王澍造的房子上,到處都能發現原來家的痕跡。

P3262015.JPG

P3262017.JPG

P3262019.JPG

P3262021.JPG

P3262023.JPG

在這裡喝了杯咖啡,讓心在這裡停駐。

P3262026.JPG

然後幾個人去旁邊的鄞州公園看五散房(已介紹)。

P3262028.JPG

P3262031.JPG

這一篇放了很多文字資料,希望你沒有看到厭煩。

我是在為這座歷史博物館尋找資料時,

剛好抓到很多關於王澍的建築理念以及這棟建築

使用的建材蠻感動的!

所以特別分享出來讓大家也能知其一二。

在大多數建築師無所不用其極

的蓋怪異房子、使用先進的建材鋼鐵玻璃不鏽鋼等等時,

王澍的新鄉土風格與理想讓我們得以在尋回老靈魂之際,

對未來的城市景觀還是能抱持著希望雖然如此稀微。

P3262122.JPG

 

arrow
arrow

    All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