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因為喜歡建築,所以也喜歡看雜誌對建築的介紹。

第一次看到巴別塔的介紹是在某建築雜誌

介紹世界上第一座高樓-

現代摩天大樓的「原型」-"巴別塔"

 

 

 

巴別塔

 

 

進一步上網尋找巴別塔的資料時,讀到"巴別塔"的典故來自聖經:

 

巴別塔(希伯來語:Migdal Bavel;也譯作巴貝爾塔、巴比倫塔),

巴別在希伯來語中有「變亂」之意。

據《聖經•創世記》第11章記載,是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

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

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

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

 

 

讀了這段話的我很感傷

201212月去日本時在大塚國際美術館

很意外的見到巴別塔陶板名

這張小陶板畫,是在禮品店買到的迷你版

 

巴別塔  

 

UDN有個部落格 <人間好風水,不在山頭在心頭 >

把它翻成白話,說得更詳細:

天地肇始之初,人類原本只有一個共通語言(亞當語)。

當時人類群聚在幼發拉底河流域一起生活,

每一個人都充滿自信與智慧,懂得利用河谷豐富的資源

共同開墾農作、發展農牧漁業,

透過彼此的合作無間,讓人類的文明迅速蓬勃發展。

 

經過數十代的繁衍與智慧不斷的累積,

人類展現了高度的團結性,不但學會了燒磚技術,

更進一步使用石灰來強化建築物。

 

人類開始不滿現狀,開始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

也開始批判上帝高高在上,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力,

而人類卻只能在低處卑微的生活。

人類開始聚在一起討論,

試圖建造一座通天塔,

希望透過這座通天塔可以直接登上天堂,

可以和上帝直接對話。

 

有一天,耶和華降臨世間,祂四處視察人類建造的城廓和通天塔,

發現人類因為旺盛的企圖心,變得既狂妄又自大。

祂預見人類將因過度自信而闖禍。

因此差遣眾神混入人群之中,分化擾亂人們的語言結構和口音,

讓人與人之間開始產生溝通不良,

建造通天塔的進度開始嚴重落後,人與人之間齟齬、誤會不斷,

很多人開始遷徙到世界各地,自立門戶。

終於,人類因為過度自狂妄自大、互相猜忌而自食後果。

人們逐漸失去互相溝通的能力,

再也沒有辦法團結一致合力完成建造巴別塔。

 

多年前我所看到的只是維基百科簡短的介紹,

就一直心有戚戚焉。

這幾天看著電視上紛亂的畫面,又想起"巴別塔",

竟然發現有位格友在2012年7月就已經寫出

一直悶在我心裡的想法

如今想來,多年前的我,

應該已經深刻的感受到

不管職場上或生活中親人的溝通的無力感-

經常是只有「溝」沒有「通」,

才會對巴別塔的寓意有那麼深的感觸吧。

 

「巴別塔不再只是一個建築意像,巴別塔已經變成一種生活意象,

是一種生活技能,

沒有人是無所不能的,

如果學不會「傾聽」,不能撤除自我的優越感,

要如何化解心結呢?」

 

因為參與電話諮商志願服務,「傾聽」被列為很重要的學習,

也才注意到傾聽的重要。

過去曾多次在所編輯的志工隊刊物內宣導傾聽的技巧。

 

在生活中,我們習慣用自己的語言去解讀別人的心情,

去解讀對方的肢體動作!

在生活中到處都見得到同樣的衝突戲碼,

即使我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使用的是大家都聽得懂的單一語系,

彼此都來自同樣的文化背景,

每天都還是有不同的衝突在發生;

人們總是急著把自己的想法傾倒出來,

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擋在前面

卻不願讓腦子暫停幾秒  聽聽對方在說甚麼?

 

人與人間的溝通如果只想堅持己見,

甚至演變成互相猜忌,那真是非常的可憐復可悲啊!

如果進一步衍生成敵意,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最終就是分崩離析。

誤解需要透過良性溝通來消彌,

避免任其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雖然我是佛教徒,巴別塔也是源自聖經的故事

在天主教或基督教裡,上帝的地位不容挑戰。

以佛教角度來看巴別塔的故事,

凡屬世間物都是「生滅」,

巴別塔也不例外

 

那我所感傷的現實世界裡我們的溝通不良

意見不合,衝突、彼此傷害又是怎麼來的?

大至種族與種族之間、過與國之間

小至家庭裡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

都只是因為利害關係或是因為生存競爭才造成的?

其實,

簡單的說都是來自我們的我執,執著有我,執著我身實有,

執著我的家實有, 執著我的…捍衛著我不容侵奪…

 

套句網友的回應:

溝通背後的動力:

人們為何要溝通?什麼是促使人溝通的動力?

答案是"愛",

"愛"促使 人們 願意去了解對方,

認識對方的需要,看到對方的難處,

然後付出關懷。

 

說得太好了!這就是佛教裡所說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我們都忘了,忘了大家本來都是一體的。

我也忘了…

 

啊!我心中的巴別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l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